李义府清楚太子志在开疆拓土,所以他特意西域的事,正巧今日东宫的议的是安西都护府的事。太子又问到了自己,李义府便说了说自己的想法。
西域,在汉武帝时期是三十六国;至哀,平二帝,实为五十五国,皆在匈奴之北,乌孙之南,南有昆仑,北有天山,东接玉门、阳关,西达葱岭为界。西域诸国之民,多为土著,有城廓、耕田蓄畜。城郭,之人,与匈奴,乌孙,异语殊俗。
在汉之西域都护府设置之前,诸国皆役属于匈奴,受制于僮仆都尉。至于郑吉迎降日逐王,撤销了匈奴僮仆都尉,建立了汉朝都护府,从此,三十六国之人,皆为汉朝天子之臣民,三十六国之河山,皆入汉朝之版图。
西域之通,始于张骞,而成于郑吉。张骞创凿空功,郑吉开拓疆之业。此二人皆出伍卒小吏,功成于异域而封侯,究其因果,实乃时势造英雄耳。若无汉武大帝之雄心,岂有万里之博望?
“别拍马屁,说正题!”
“是,臣知道了!”
郑吉呢,最大的功绩开垦屯田,其次才是斡旋西域诸国,击败反叛诸胡。所谓田于北胥鞬,披莎车之地,轮台屯田是汉军立足西域的根本,此政绩惠及后面十七位都护。宣帝地节二年,郑吉认为车师地肥美,使汉得之,多田积谷,不可不争。即奉命发诸国兵三万人及屯田卒一千五百人西击车师,车师王降汉。郑吉根据渠犁屯田积谷的成功经验,派士兵三百人屯田车师,因功晋升为卫司马。
东天山是自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第一站,安西都护府现辖的伊、西、庭三州,在东天山南北形成互为犄角之势,也成为大唐瞭望整个西域的前沿。
所以,东天山的屯垦开发,成了重中之重。把东天山地区建立成屯戍基地,为大唐在西域打下基础,形成以伊、西、庭三州的军防核心,才能循序渐进,廓清西域。
伊州,下辖伊吾、纳职、柔远三县,可开发的营田有一万五千亩;西州,下辖交河、天山、柳中、蒲昌和高昌五县,可开发的营田有一万六千亩;庭州,下辖金满、蒲类和轮台三县,有营田两万八千亩。庭州不仅营田最多,还是东接伊州,南连西州,西抵碎叶,北至漠北,是天山北麓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。
所以,李义府建议,迁徙河西一部分百姓入三州,以庭州都重点倾斜。至于前面迁徙囚徒之事,人实在是太少了,实在是杯水车薪。
当然,除有大规模的军州屯田外,还应该联合当地的百姓,开垦大量的烽铺屯田。解决生活所需,自力更生,以维持稳定和边防安全。按照我军的规制,镇戍地可耕者,人给十亩以供粮,边军将士的土地必须得到保证。而且,还应该以庭州为中心,建立军防线,划定戍卫区。
我朝设立屯田制,目的是以益军储,但要让保障西域自给自足,还需要商贸交易进行补充。因此,朝廷每年还要向西域输出丝绸等商品,以弥补屯田戍边的生产不足。李义府算过一笔帐,每年朝廷要补贴二十万匹绢,粮一百九十万石。以五年为期,则可保证将六成土地开垦出来。五年之后,逐年递减,按照每年递减一成半,直至安西都护府能完全自给自足为止。
而为屯垦和商贸,道路通畅是最重要的前提,立屯田于膏腴之野,列邮置于要害之路。驰命走驿,不绝于时月;商胡贩客,日款于塞下。要在东天山南北的屯田区,沿线设置的烽堠、驿站等,充分保障了西域交通畅通。除了便于垦田和商贸,还有军事上的考虑,我朝在西域的人马毕竟不多,增援又有沙漠隔绝,道路难行,道路好了,兵马可朝发夕至。除了之外,还要加强三州的城府、烽火台数量,以便防御作战使用。
屯垦区人口密集,屯城规模较大,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,这也能进一步促进了安西都护府的商业贸易的繁荣。这些地方,作为商贸的中转站,便于唐军购买军马、粮食、军装、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品。年头一多,必然形成城镇,十数年后或可成为县城,那不管迁徙的百姓,还是化胡为汉的西域百姓,都可过上安稳的生活,我朝牢牢把控区域的主动权。
陛下不是说常说么,天之生人,本无番、汉之别,然地远荒漠,必以射猎而生,由此常习战斗。若我恩信抚之,衣食周之,则皆汉人矣。
李承乾又看向长孙无忌、上官仪等臣工,见他们都点头,没有异议,也是笑了!
“李少詹事,这个事,你琢磨了多长时间?”
李义府嘿嘿一笑继而拱手:“回殿下,一个多月!”
嗯,一个多月,能把事琢磨的这么透彻,也是他的本事。李猫,果然是心思灵透之辈。行,这个事,就按照李义府的想法来,回去写成细文,他过目后,再报承庆殿御览吧!
.........
散议后,李承乾和长孙无忌坐在殿中对弈。
落了一子,长孙无忌笑道:“此人貌柔恭,与人言,嬉怡微笑,而阴贼褊忌于心。他看任雅相的眼神,有些不对,日后必生计较。”
他这个外甥,长孙无忌还是知道的,用人不拘一格,但长孙无忌还得提醒他,这种人,可不是谁都能驾驭的,是要承担风险的。
李承乾点点头:“孤当然知道,这种人用好了可以杀人,用不好伤己。”
但现在的时节不一样了,中老交替,青黄不接,有才能的人,就是要给他们发挥的余地。至于他的那点小毛病,李承乾看不太要紧,李义府再鸡贼,他也有自己的一定之规。真要是不听话,干了什么不该干的事,不是还有国法在么!
“张亮还是开国功臣呢,他犯法,还不是被处理了,李义府不是傻子,心里能没数么!”
西域,在汉武帝时期是三十六国;至哀,平二帝,实为五十五国,皆在匈奴之北,乌孙之南,南有昆仑,北有天山,东接玉门、阳关,西达葱岭为界。西域诸国之民,多为土著,有城廓、耕田蓄畜。城郭,之人,与匈奴,乌孙,异语殊俗。
在汉之西域都护府设置之前,诸国皆役属于匈奴,受制于僮仆都尉。至于郑吉迎降日逐王,撤销了匈奴僮仆都尉,建立了汉朝都护府,从此,三十六国之人,皆为汉朝天子之臣民,三十六国之河山,皆入汉朝之版图。
西域之通,始于张骞,而成于郑吉。张骞创凿空功,郑吉开拓疆之业。此二人皆出伍卒小吏,功成于异域而封侯,究其因果,实乃时势造英雄耳。若无汉武大帝之雄心,岂有万里之博望?
“别拍马屁,说正题!”
“是,臣知道了!”
郑吉呢,最大的功绩开垦屯田,其次才是斡旋西域诸国,击败反叛诸胡。所谓田于北胥鞬,披莎车之地,轮台屯田是汉军立足西域的根本,此政绩惠及后面十七位都护。宣帝地节二年,郑吉认为车师地肥美,使汉得之,多田积谷,不可不争。即奉命发诸国兵三万人及屯田卒一千五百人西击车师,车师王降汉。郑吉根据渠犁屯田积谷的成功经验,派士兵三百人屯田车师,因功晋升为卫司马。
东天山是自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第一站,安西都护府现辖的伊、西、庭三州,在东天山南北形成互为犄角之势,也成为大唐瞭望整个西域的前沿。
所以,东天山的屯垦开发,成了重中之重。把东天山地区建立成屯戍基地,为大唐在西域打下基础,形成以伊、西、庭三州的军防核心,才能循序渐进,廓清西域。
伊州,下辖伊吾、纳职、柔远三县,可开发的营田有一万五千亩;西州,下辖交河、天山、柳中、蒲昌和高昌五县,可开发的营田有一万六千亩;庭州,下辖金满、蒲类和轮台三县,有营田两万八千亩。庭州不仅营田最多,还是东接伊州,南连西州,西抵碎叶,北至漠北,是天山北麓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。
所以,李义府建议,迁徙河西一部分百姓入三州,以庭州都重点倾斜。至于前面迁徙囚徒之事,人实在是太少了,实在是杯水车薪。
当然,除有大规模的军州屯田外,还应该联合当地的百姓,开垦大量的烽铺屯田。解决生活所需,自力更生,以维持稳定和边防安全。按照我军的规制,镇戍地可耕者,人给十亩以供粮,边军将士的土地必须得到保证。而且,还应该以庭州为中心,建立军防线,划定戍卫区。
我朝设立屯田制,目的是以益军储,但要让保障西域自给自足,还需要商贸交易进行补充。因此,朝廷每年还要向西域输出丝绸等商品,以弥补屯田戍边的生产不足。李义府算过一笔帐,每年朝廷要补贴二十万匹绢,粮一百九十万石。以五年为期,则可保证将六成土地开垦出来。五年之后,逐年递减,按照每年递减一成半,直至安西都护府能完全自给自足为止。
而为屯垦和商贸,道路通畅是最重要的前提,立屯田于膏腴之野,列邮置于要害之路。驰命走驿,不绝于时月;商胡贩客,日款于塞下。要在东天山南北的屯田区,沿线设置的烽堠、驿站等,充分保障了西域交通畅通。除了便于垦田和商贸,还有军事上的考虑,我朝在西域的人马毕竟不多,增援又有沙漠隔绝,道路难行,道路好了,兵马可朝发夕至。除了之外,还要加强三州的城府、烽火台数量,以便防御作战使用。
屯垦区人口密集,屯城规模较大,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,这也能进一步促进了安西都护府的商业贸易的繁荣。这些地方,作为商贸的中转站,便于唐军购买军马、粮食、军装、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品。年头一多,必然形成城镇,十数年后或可成为县城,那不管迁徙的百姓,还是化胡为汉的西域百姓,都可过上安稳的生活,我朝牢牢把控区域的主动权。
陛下不是说常说么,天之生人,本无番、汉之别,然地远荒漠,必以射猎而生,由此常习战斗。若我恩信抚之,衣食周之,则皆汉人矣。
李承乾又看向长孙无忌、上官仪等臣工,见他们都点头,没有异议,也是笑了!
“李少詹事,这个事,你琢磨了多长时间?”
李义府嘿嘿一笑继而拱手:“回殿下,一个多月!”
嗯,一个多月,能把事琢磨的这么透彻,也是他的本事。李猫,果然是心思灵透之辈。行,这个事,就按照李义府的想法来,回去写成细文,他过目后,再报承庆殿御览吧!
.........
散议后,李承乾和长孙无忌坐在殿中对弈。
落了一子,长孙无忌笑道:“此人貌柔恭,与人言,嬉怡微笑,而阴贼褊忌于心。他看任雅相的眼神,有些不对,日后必生计较。”
他这个外甥,长孙无忌还是知道的,用人不拘一格,但长孙无忌还得提醒他,这种人,可不是谁都能驾驭的,是要承担风险的。
李承乾点点头:“孤当然知道,这种人用好了可以杀人,用不好伤己。”
但现在的时节不一样了,中老交替,青黄不接,有才能的人,就是要给他们发挥的余地。至于他的那点小毛病,李承乾看不太要紧,李义府再鸡贼,他也有自己的一定之规。真要是不听话,干了什么不该干的事,不是还有国法在么!
“张亮还是开国功臣呢,他犯法,还不是被处理了,李义府不是傻子,心里能没数么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