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年刚过,李承乾与李恪正忙着今年的大考,便有御史上书弹劾,说京兆府找到了一个和尚,他拿着一个玉枕,到质肆去典当,而质肆掌柜见玉枕的样式是宫造的,于是报了案。更让人差异的是,那辩詪和尚竟然招供,此玉枕是他从师兄辩机那里偷来的,而他敢偷这玉枕就是笃定,师兄不敢报案。

    因为这玉枕来路不正,是高阳公主送给师兄的定情信物,公主与辩机私通,饷遗亿计,而为了让驸马房遗爱不来影响他们,还送了两个侍女给驸马。

    御史听说京兆府有一桩这样的案子,如此有伤风化,京兆府的处理又很是敷衍,非常愤慨,于是上本弹劾京兆尹楚恒不作为,高阳公主有伤风化。

    李承乾、李恪都很无奈,房二这小子是没脑子不假,可他还不至于蠢到被戴了帽子,还不知道的程度吧!再说,那辩机是什么东西,是个和尚,高阳的眼界那么高,怎么回看上一个秃驴呢?说高阳红杏出墙,就凭一个还不知道从来那来的枕头,这是不是有点扯了!

    可御史上了本,而且闹的满城风雨,李承乾也不能不管,只能下令,让大理寺卿-孙伏伽,大理寺少卿-崔钰、唐临,三人一起去查,查清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
    三日后,三臣到了显德殿,接过吴王递来了茶,都坐了下来,说了他们了解的情况。

    唐临查了那玉枕,的确是宫内造办的,贞观十五年,皇后命玉器坊造了一批玉枕,赐予诸公主。枕头是统一的材质,全部是蓝田玉的,但每一个的花纹都不一样,根据宫档的记录,颁赏的女官的回忆,高阳公主的玉枕上是梅花纹路。且唐临还专门拿那个玉枕,去造办的玉器坊找到了制作匠人,确定辩詪和尚买的这个,正是由他刻造的那个。

    崔钰呢,则是走访了公主府,从公主到管家的女官,都说不知道那玉枕是什么时候没的。因为高阳公主很受陛下、娘娘的宠爱,像这样的玉枕,府中有十几个之多,基本都在库里放着,公主府又不时常点库,所以它是怎么流出的,没人知道。

    至于说,公主为什么送两个侍女给驸马,那就简单了,是因为公主嫌弃房遗爱粗鲁,又不愿意常见到他,所以送了两个侍女,也让她自己省省心。

    孙伏伽亲自审了辩詪,也派人把辩机请了过来,口供出奇的一致,他们都说枕头是高阳公主送的!而盘问寺中的僧侣,他们也都说公主时常到寺中上香,而且时常与辩机独处,谈论佛法。

    这就很耐人寻味了!这么多人,都一口咬定高阳公主与辩机的关系不一样。而公主府呢,口径也是一致的,都说公主从未去过该寺,而且平日里对佛法也是不感兴趣,甚至可以说是一窍不通。

    李恪点点头:“大哥,这话倒是不假,高阳的确不懂这些!她平日里只喜欢与姐妹们一起打马球!”

    高阳从小就是个跳脱的性子,要说她把谁的腿打断了,那李恪百分百相信,但要说她安静下来敲木鱼、念经,那打死他都不信。

    至于说这个辩机,是不是俊俏,是不是能说会道,那便不重要了!因为高阳最讨厌的,就是男人娘们唧唧的,根本不会喜欢磨磨唧唧的和尚,这摆明了就是无限。

    李承乾呢,是赞同李恪的说法的,高阳是他们看着长大的孩子,是什么脾性,能不能干出这样伤风败俗的事,他们一清二楚。

    但他们了解高阳没有用,不代表外面的人也这么想。外面的臣工只会拿着永嘉公主做例子,而且拿一次当万次,不能拿出有利的证据,跟他们说再多也是没用的。

    “房相呢,他怎么说?”

    孙伏伽是亲自去的梁国公府,房相表现的很平淡,老相爷告诉他,木秀于林风必摧之,你站在的太高了,得的太多了,就会有人看你不顺眼,就会想尽办法毁坏你的名誉,把你推下悬崖!

    房玄龄佐陛下定天下,及终相位,凡三十二年,天下号为贤相,门生故吏遍及朝野,三军,德高之重,天下敬仰,恩宠之盛,无人可及。

    房玄龄四子,长子-房遗直,官至银青光禄大夫,检校礼部左侍郎,太常寺卿。次子-房遗爱,驸马都尉,右卫中郎将,散骑常侍。

    三子-房遗则,东宫詹事府任职,太子舍人,四子-房遗义,东宫詹事府任职,太子舍人。一门四子,前途远大。

    还有两个女婿,潞州都督-韩王-李元嘉,莱州刺史兼莱州港造船使-郑仁恺。一个皇族亲王,一个荥阳郑氏的子弟,皆是显贵之分。

    梁国公府,如此显赫的门庭,自然会招人嫉妒,所以就像房相说的,有人栽赃陷害,毫不意外。

    嗯,“房相就是房相,几十年的老臣了,不骄不躁,的确是该我们学习啊!”

    “不过,孤也很奇怪,房家这么显赫的门庭,而且圣眷犹在,是谁这么大胆子,去搞房家呢?”

    房玄龄活着一天,圣眷便不会衰落,这是必然的。李承乾活着一天,便会念着房玄龄辅助之情,提携房家的四个儿子,照顾他的两个女婿。

    搞房家,很显然,不是个聪明之举!

    可人家为什么会选择搞房家呢?这个问题!

    其次,辩詪、辩机,及寺中其他的和尚,也并不是在说谎,如果说谎的话,根本不可能逃脱孙伏伽的眼睛。

    那结论只有一个,有人在假扮高阳公主。人皮面具,在做的经历都不是一两次了,应该很了解这种手段。

    那什么人,要如此做呢?

    试想一下,如果房玄龄倒了,那该是个什么清醒,贞观一朝立的人臣标杆就没了,一个精神支柱倒下了,那对大唐的官场可不是什么好事。

    “查,查下去,而且一查到底。不管这背后,是什么混蛋,孤都要把他薅出来,在所不惜!”

    孙伏伽、崔钰、唐临三臣起身,拱手称诺!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