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胜、吴广挥舞起义的大旗,点燃了风起云涌的反抗之火。在秦末暴政的背景下,民不聊生,二人振臂一呼,高喊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”,引领了张楚政权的建立。虽然只维持了六个月,但却动摇了秦朝的统治根基。

    王莽篡汉,天下大乱。荆州一带的饥民在樊崇、王匡、王凤的领导下,以绿林山为根据地,掀起了反抗新莽的浪潮。起义军如潮水般席卷各地,最终推翻了王莽政权。

    东汉末年,朝廷腐败,天灾人祸接踵而至。张角兄弟以宗教为纽带,组织起黄巾军,掀起了反抗东汉的起义。

    李恪问了李明一个问题,为什么王朝末年,农民起义军总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,但却没能坐稳天下呢?

    “臣弟不知道,请三哥指教!”

    李恪回首看了一眼李承乾,见其点头,也是不厌其烦的给他讲了道理。

    从军事的角度来说,农民起义军作战流动性、游击性大,军事行动一般持续时间较长。人多,舆论大。

    但他们的武器装备,多依赖于以战养战,善于从缴获中补充,没有像样的后勤,甚至稳定的物资补给,所以很容易被人捏住七寸。

    从政权的角度讲,靠宗教、宗族来维系体系,是注定不长远的,纪律松散,人员混乱,无法形成凝聚力。再加上短视、贪财等特性,很容易被分化瓦解。

    从经济的角度说,大锅饭,有的抢就抢,有的吃就吃,物资耗光了,就知道再抢,或者干瞪眼,毫无理财之能,难以维持数目庞大,日耗万金的军队。

    隋朝末年的那些起义军,为什么一个个被李家消灭,这些原因都是左右胜负的因素!

    “小鬼,打天下也好,坐天下也罢!皇族想统治天下,就要明白这里面直白的道理。”

    “你以为大唐业已三代,我们就可以安心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,轻松治国吗?”

    二十年前,还是贞观初期,上皇给他们几个年长的皇子上了一堂别致的课业,如何维护大唐的社稷。

    那时候,李恪就像李明这个年纪,也觉得上皇很迂腐,很多事直接了当就好,为什么要饶那么多弯弯绕。

    李恪那时候就在心里暗暗叮嘱自己,将来自己一定不要跟他一样,不管是做人,还是做爹。李恪相信,当时有这种想法的,不仅是他,其他的兄弟也该是这么想的。

    可随着年纪的增长,人也不由自主的往规矩上靠了,也越来越像父皇。倒不是说父皇做的就一定对,而是有时候人的选择不是由主观而定的。

    就说陛下吧!他小时候,挨了高祖、上皇多少顿打,可是呢,长大后,高祖、上皇鞭策他的那些东西,他现在自觉的去学。

    李恪呢,少年时期,脾气也很烈,经常顶撞上皇,父子之间弄的也很不愉快。可自从李仁出生后,李恪也变了,也明白做一个父亲的难处。

    “为明,三哥不是想指着你,也不想对你说教,只是想让你明白,父子之间是需要磨合的。”

    “你以为,大哥与父皇就没吵过吗?可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,把问题解决,说明白,所以父子才没有隔阂!”

    看到李明的脸色不是很好,李承乾也是招呼他喝茶:“为明,你三哥说的有道理。”

    都说父是父,子是子!可有时候,父是父吗?子还是子吗?父子之间的关系,有时候是说不明白的。

    要说与上皇之间,相左意见最多的,兄弟之中便属李承乾了!除了老三说的,他们能保持良好的沟通外,就是李承乾想通了。

    “朕想通了,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-不计较!”

    上皇治国治军,李承乾没有资格指摘,因为他的功业还没有超过上皇,即便是有一天,真的超过了,他也没资格说,毕竟上皇是父。

    但要说家事,长子如父,他拥有跟上皇一样的权力,去管这个家,管教兄弟子侄。在治家,尤其是管教子嗣方面,上皇的很多作法,他都是不赞同的。就说李明吧,出身有些阻碍,但也不至于才贞观二十一年才封亲王,更不至于封户只有区区八百户。李承乾呢,虽然不赞同,但也没办法置喙,只能在永祯元年,给李明增到了一千八百户。

    当然,要说上皇没有反思他对李明不公正的待遇,所以在贞观二十三年,退位之前,力排众议,把李明的生母杨氏,册封为德妃,位列四大正妃,正一品的名位。

    因为这个,上皇没少被读书人数落,更没有被御史弹劾,但是他没有反驳,而是选择默默的认了。这是为什么?这也是他对杨德妃,李明的补偿。

    先帝在儿女面前,是个不善表达感情的人,所以,他只会用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,来做补偿。

    “是吗?他对老四可不是这样,就差把长安城赏给他了!”,李明嘟着嘴,很是不满的回了句。

    是的,上皇对老四是不同,是诸兄弟中最好的一个,什么都舍得给他。就算是李承乾做太子的时候,也没有他受宠。

    可手指还不一般齐呢,父母偏心一点,有什么可奇怪的!

    三天前,他接到玉华宫的手书,上皇在手书中,让他俩多多关注今年的水情,还提醒李承乾不要汛期涉足险地。

    虽然字里行间没有提到李明,可他和李恪都明白,上皇不是不放心他俩,是不放心李明。要知道他们过去带兵在外鏖战时,上皇都没有问过这种事。

    “朕知道,你对小时候的事耿耿于怀,但朕也想告诉你,人活着的时候,你可以斗气。”

    “但父皇百年之后,天人永隔,你能确定自己不会后悔吗?”

    人啊,一次教训就够了,跌了一个跟头,就能长记性。可若是人不在了,就算再长记性又有什么用,难道还有办法弥补吗?

    李明低着头,长叹口气:“臣弟,臣弟也没说什么,就是跟他合不来!”

    合不来就磨合了,李承乾可以下旨,调李明去玉华宫的禁卫军中当差,这样既可以常见杨德妃,还能与上皇磨合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