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纥以为唐军刚刚击溃贺鲁部,兵力都西去了,没有能力再短时间无法调兵回来,随与铁勒九部勾结,纠合十余万人马侵扰漠北边境。
却不想大唐在漠北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。李承乾当即命郑仁泰、薛仁贵领兵往讨伐,薛仁贵单骑冲阵,三箭射杀三将,回纥、铁勒前军大惧因此投降,薛仁贵悉数坑之。二将随即驱兵追击,大破其众。因此军中盛歌曰:将军三箭定天山,壮士长歌入汉关。
李承乾听说此事大悦,因此御笔亲题“神威天将军”,制成匾额,赐予薛仁贵,加食邑三百户。
但薛仁贵上表称辞,并请皇帝,赐其义兄王茂生之子,入国子监求学。
看到薛仁贵这份本章,李承乾也是长叹不已。昔年,陈胜为人佣耕时对同伴说:苟富贵,毋相忘,同伴都笑他没这个命。后来陈胜真的成了王,一起种田的老伙计想起了他“苟富贵毋相忘”的诺言,就去找他。结果陈胜却把老伙计给杀了,自此身边人,再无亲近陈胜的人。
再看薛仁贵,家道中衰,走投无路雪夜拜访叔父,却被门房当成乞丐拒之门外,恰好其堂弟认出,引其入内拜见叔父。却不想,惨遭叔父嫌弃,冷言冷语冷板凳,最后,只好辞行,薛仁贵雪夜无处可去,偶遇王茂生收留,二人也因此结拜。
薛仁贵做了大将,富贵之后,也曾多次派人回乡,送金银给义兄,然王茂生却此次都婉言谢绝,因为在他看来,他和薛仁贵一个饼子两人吃,是他们之间的情义,不是为了今日的金银。
现在,王茂生的儿子也大了,到了学本事的年纪,薛仁贵便想着帮一帮下一代。当然,以他大将军的身份,往国子监送一个学生,那还是轻而易举的,为什么要上奏呢?这里面是有薛仁贵自己的小心思。
当然,这并不是为了博取什么念旧、有情义的美名,而是薛仁贵想让皇帝记住王茂生之子,入了国子监学习,将来用人的时候,看在他的薄面上,提携一下义兄之子。
李承乾与薛仁贵君臣多年,又是浴血同袍,他的心思,李承乾怎么能不知道。于是,下诏,赏赐照给,并赐王茂生之子-王禀,入国子监求学。
“苟富贵、勿相忘!说说容易,但富贵的人,有多少人能做到!”
李恪也是点点头:“薛仁贵这家伙,还真是挺有意思的,富贵不忘故人。”
不过,他们兄弟俩却是没有这样令人羡慕友谊,他们俩出身皇室,身边的人,不是皇室中人,就是勋贵子弟,少有这种患难之情。
当然,像他们这样的人,懂事的比别人早,功利的也早,所以他们友谊只存在于幼时。而过去哦了这么多年,儿时的故人也是不多了!
兄弟俩用膳的时候,还在说这个事,曹魏时,嵇康是曹家的女婿,因此对架空曹氏的司马昭不满屡屡恶言相加,偏偏他的好友,山涛不但自己做了司马昭的官,还推荐嵇康为官。而嵇康便写下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既回绝了司马昭,也和山涛断绝关系。
然而嵇康下狱被处死之前,既没有把子女托付给大哥嵇喜,也没有托付给和他一起打铁的好友-向秀,而是托付给了已经绝交的山涛,并对儿子嵇绍说:“巨源(山涛的字)在,汝不孤矣。”,而山涛也没有辜负嵇康的托孤,对嵇绍视如己出,悉心教导,将其培养成才。
李承乾叹了口气:“这人啊,最难得是有几个生死相交的好朋友!”
“大理寺卿崔钰,与朕算是布衣之交,他昨日上了一本奏疏,朕以为他才是朕的良师益友!”
崔钰在奏疏中指出,关中的百姓一年的收成不一因,但中等百姓之家在保证温饱之余,还是能有些盈余的。
关中人均田七十亩,按亩产一石算,折米均年产量:约四百二十石,宽乡的百姓,还能上浮两成。
而赋税约二十五石,其余是家庭的支出,到了年尾,平均结余七十五石,可存续,也可以修理和购置工具等。
我朝厚待功臣,重赏有为官吏,甚至官员们的衣食住行,都是由朝廷来开销。官员一年的开销,基本都在公廨中报效,所得俸禄均可以为家用,除此收入外,朝廷还有两节的赏赐,夏冬两季的补贴,及各种粮食、布匹、香料的循例补给。一个九品官的俸禄及补贴,就可以养活一个三十口的府邸。
当然,朝廷给予官员高额的俸禄和补贴,是为了养廉,是为了让官员在办差的过程中,不必为银钱而枉法,或盘剥百姓,这是好事!
而百姓呢?
对他们来说,官员们得到多少,他们并不关心,他们只关心自己每年的那四百二十石粮食,能不能安稳的挣到,会不会有天灾,会不会涨赋税,经商的百姓担心,会不会有官吏盘剥,商税会不会提高!
意思很明了,朝廷给勋贵、官员多少百姓并不嫉妒,关键是看朝廷能不能保证百姓的收入,能不能让他们都有一碗安生饭吃。只要朝廷能保证这个,就是官员们一个月一万贯,也不由有人过问,更不会激出百姓的民愤。
“崔梦之这个人,朕是知道的!这个人,有公心,有良心,能说真话实话。”
“可这个崔梦之也太直了,在很多世家官员眼中,他这种就是穷横。如果,他不是大哥的旧部,脑门早就满是大包了!”
李恪说的自然是正理,这朝堂上,杀人最快,最毒的不是刀枪,而是一杆杆秃笔。当年,李泰不就看中了这一点,所以笼络文人的吗?
可这奏疏啊,要分怎么说,要分什么皇帝坐朝,李承乾可不惯着诬告、排挤这个事,谁要是在这上面动手脚,那就是成心给自己找不自在!
“大哥龙骧虎视,自然是没人敢捋龙须的!”
“也不尽然,昨天你出宫,弘文殿就给朕送了这样一本奏疏!”
却不想大唐在漠北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。李承乾当即命郑仁泰、薛仁贵领兵往讨伐,薛仁贵单骑冲阵,三箭射杀三将,回纥、铁勒前军大惧因此投降,薛仁贵悉数坑之。二将随即驱兵追击,大破其众。因此军中盛歌曰:将军三箭定天山,壮士长歌入汉关。
李承乾听说此事大悦,因此御笔亲题“神威天将军”,制成匾额,赐予薛仁贵,加食邑三百户。
但薛仁贵上表称辞,并请皇帝,赐其义兄王茂生之子,入国子监求学。
看到薛仁贵这份本章,李承乾也是长叹不已。昔年,陈胜为人佣耕时对同伴说:苟富贵,毋相忘,同伴都笑他没这个命。后来陈胜真的成了王,一起种田的老伙计想起了他“苟富贵毋相忘”的诺言,就去找他。结果陈胜却把老伙计给杀了,自此身边人,再无亲近陈胜的人。
再看薛仁贵,家道中衰,走投无路雪夜拜访叔父,却被门房当成乞丐拒之门外,恰好其堂弟认出,引其入内拜见叔父。却不想,惨遭叔父嫌弃,冷言冷语冷板凳,最后,只好辞行,薛仁贵雪夜无处可去,偶遇王茂生收留,二人也因此结拜。
薛仁贵做了大将,富贵之后,也曾多次派人回乡,送金银给义兄,然王茂生却此次都婉言谢绝,因为在他看来,他和薛仁贵一个饼子两人吃,是他们之间的情义,不是为了今日的金银。
现在,王茂生的儿子也大了,到了学本事的年纪,薛仁贵便想着帮一帮下一代。当然,以他大将军的身份,往国子监送一个学生,那还是轻而易举的,为什么要上奏呢?这里面是有薛仁贵自己的小心思。
当然,这并不是为了博取什么念旧、有情义的美名,而是薛仁贵想让皇帝记住王茂生之子,入了国子监学习,将来用人的时候,看在他的薄面上,提携一下义兄之子。
李承乾与薛仁贵君臣多年,又是浴血同袍,他的心思,李承乾怎么能不知道。于是,下诏,赏赐照给,并赐王茂生之子-王禀,入国子监求学。
“苟富贵、勿相忘!说说容易,但富贵的人,有多少人能做到!”
李恪也是点点头:“薛仁贵这家伙,还真是挺有意思的,富贵不忘故人。”
不过,他们兄弟俩却是没有这样令人羡慕友谊,他们俩出身皇室,身边的人,不是皇室中人,就是勋贵子弟,少有这种患难之情。
当然,像他们这样的人,懂事的比别人早,功利的也早,所以他们友谊只存在于幼时。而过去哦了这么多年,儿时的故人也是不多了!
兄弟俩用膳的时候,还在说这个事,曹魏时,嵇康是曹家的女婿,因此对架空曹氏的司马昭不满屡屡恶言相加,偏偏他的好友,山涛不但自己做了司马昭的官,还推荐嵇康为官。而嵇康便写下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既回绝了司马昭,也和山涛断绝关系。
然而嵇康下狱被处死之前,既没有把子女托付给大哥嵇喜,也没有托付给和他一起打铁的好友-向秀,而是托付给了已经绝交的山涛,并对儿子嵇绍说:“巨源(山涛的字)在,汝不孤矣。”,而山涛也没有辜负嵇康的托孤,对嵇绍视如己出,悉心教导,将其培养成才。
李承乾叹了口气:“这人啊,最难得是有几个生死相交的好朋友!”
“大理寺卿崔钰,与朕算是布衣之交,他昨日上了一本奏疏,朕以为他才是朕的良师益友!”
崔钰在奏疏中指出,关中的百姓一年的收成不一因,但中等百姓之家在保证温饱之余,还是能有些盈余的。
关中人均田七十亩,按亩产一石算,折米均年产量:约四百二十石,宽乡的百姓,还能上浮两成。
而赋税约二十五石,其余是家庭的支出,到了年尾,平均结余七十五石,可存续,也可以修理和购置工具等。
我朝厚待功臣,重赏有为官吏,甚至官员们的衣食住行,都是由朝廷来开销。官员一年的开销,基本都在公廨中报效,所得俸禄均可以为家用,除此收入外,朝廷还有两节的赏赐,夏冬两季的补贴,及各种粮食、布匹、香料的循例补给。一个九品官的俸禄及补贴,就可以养活一个三十口的府邸。
当然,朝廷给予官员高额的俸禄和补贴,是为了养廉,是为了让官员在办差的过程中,不必为银钱而枉法,或盘剥百姓,这是好事!
而百姓呢?
对他们来说,官员们得到多少,他们并不关心,他们只关心自己每年的那四百二十石粮食,能不能安稳的挣到,会不会有天灾,会不会涨赋税,经商的百姓担心,会不会有官吏盘剥,商税会不会提高!
意思很明了,朝廷给勋贵、官员多少百姓并不嫉妒,关键是看朝廷能不能保证百姓的收入,能不能让他们都有一碗安生饭吃。只要朝廷能保证这个,就是官员们一个月一万贯,也不由有人过问,更不会激出百姓的民愤。
“崔梦之这个人,朕是知道的!这个人,有公心,有良心,能说真话实话。”
“可这个崔梦之也太直了,在很多世家官员眼中,他这种就是穷横。如果,他不是大哥的旧部,脑门早就满是大包了!”
李恪说的自然是正理,这朝堂上,杀人最快,最毒的不是刀枪,而是一杆杆秃笔。当年,李泰不就看中了这一点,所以笼络文人的吗?
可这奏疏啊,要分怎么说,要分什么皇帝坐朝,李承乾可不惯着诬告、排挤这个事,谁要是在这上面动手脚,那就是成心给自己找不自在!
“大哥龙骧虎视,自然是没人敢捋龙须的!”
“也不尽然,昨天你出宫,弘文殿就给朕送了这样一本奏疏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