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表彰曹刿先生的战功,鲁庄公回国后立即加封曹刿为大夫。

    大夫相当于部委高官了,从此,曹刿先生也成了居庙堂之上的“肉食者”。

    哈哈,这下他不再敢对长勺的老百姓讲,什么那些肉食者鼠目寸光之类的话了吧。

    后来,鲁庄公甚至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曹刿。

    曹刿先生从一介士人,靠长勺之战的成功,一举晋级为大夫,高官得做,美媚得娶,地位也有了,财富也有了,青史也留名了。

    大家看着是否眼红呢?

    别眼红,因为曹刿先生在今后的二十多年里,貌似也就那样了。

    如果就那样也好,至少可以平安地活着。

    但前面我们提到曹刿先生在出山时的史料记载文字,他眼里认为“肉食者”鼠目寸光没有真材实学。

    这里隐隐给我们一个信息:他从心底里看不起贵族大夫,或者他本身便是一个高傲狂妄之徒!

    长勺之战后,也许曹刿大夫更加得意忘形,更加趾高气扬,更加不把人家放在眼里。

    再加上鲁庄公对他的赏识,有了国君的青睐,很可能会做出许多得罪贵族大夫的事来。

    比如,会说很多风凉话。

    在面子远远重要于儿子的那个时代,那些贵族大夫可能因此而对曹刿极为不满,于是有人便处心积虑想搞搞他。

    总之一句话,曹刿先生极有可能是一位情商远远低于智商的人。也许他只适合生活于民间,不适合当高官。

    又或者,曹刿自一步登入大夫之列后,还想再进步。但他为人过于直率且有点妄自尊大。

    这样的能人,在政坛上往往是很危险的。

    鲁庄公在战后立即拜曹刿为大夫,后来在其女儿伯姬长大后,嫁女于曹刿。

    可以说,鲁庄公是一位仁君明君,也懂得唯才是举。

    但曹刿却不守臣道,他目空一切,自认为自己能力超群,应该得到更多的地位。

    如统帅全国的军队,或者其他的野心。

    但偏偏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,终于逼着自己造岳父大人的反。

    果然,二十年后,即公元前665年,史料记载“曹刿作乱”。

    曹刿为何作乱?

    没有找到具体的史料记载文字,这里便提供给了写小说的人们许多想象的空间。

    嗯,写一部《曹氏孤儿》如何?

    讲述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,受不白之冤而被流放,并遭公主地位妻子家族的迫害。

    最终在流放地获得辛苦的爱情,却被追杀,留下曹氏孤儿。

    最终历尽万般苦难,曹氏孤儿以一名牛叉级别的杀手形象出现,替父复仇,解救母亲……

    一时脑洞大开,自己都笑了。

    但自长勺之战后,曹刿却不怎么见于鲁国的史料中,这正是因为曹刿后来确实是作乱了。

    对于作乱者,鲁国人是不愿意多为他花费笔墨的,这也正是曹刿貌似是鲁国春秋风云里昙花一现般人物的原因。

    当然,曹刿作乱的最终结局,就是被镇压,然后被迫流亡。

    最后,在异国他乡的莒国告别了人生。

    再见了,长勺之战。

    再见了,曹刿先生。

    鲁国的春秋风云,还有大把的故事要讲,我们还是将舞台的主角交还给鲁庄公吧。

    取得对齐长勺之战大胜的鲁庄公志得意满,是的,23岁,意气风发的年龄,有多少事等着寡人去做?!

    寡人,就要当一位鲁国历史上响当当的明君,要让先祖周公旦建立的鲁国,成就一番春秋霸业!

    要成就霸业,当然得扩土拓疆。

    先前,齐国先君齐襄公在世时,齐鲁关系交好,甚至两国还联合出兵灭了郕国,郕国原国土并入了鲁国。

    但是,由于在拥护齐国新君的问题上鲁国选错了边,齐鲁交恶,两国爆发了一场乾时之战。

    鲁国大败,被齐国夺取了汾阳之田。

    这一次,虽然鲁国在长勺战胜了齐国,但那是保家卫国的一场战役,鲁国并未获得一分土地。

    国土面积是成就霸业的基本条件,长勺之战战胜了强大齐国的鲁庄公有意争霸。

    那就需要土地,也需要更多的诸侯来归附。

    去哪里要呢?

    正在此时,宿国来使。

    宿国,风姓,是大周王朝建立之初周武王出于对伏羲氏的尊敬,封其后裔于宿,即今山东省东平县宿城镇。

    此时的宿国,是一个男爵级别的小小诸侯,宋国的附庸。

    周武王是尊重伏羲氏的,但宋国人却貌似不怎么尊重。

    因为一直以来,宋国将宿国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,时不时摆着一张宗主国的脸谱,对宿国多次盘剥,令宿国又怕又恨。

    但国家实力摆在那里,宿国又能怎么办?

    在宿国人眼里,唯有象鲁国这样的大周王朝宗邦诸侯,才是真正值得依靠的。

    这一次,宿国听闻强大的齐国居然被鲁国打得大败,顿时热血了起来:

    做你宋国的小弟,从来没得到半毛钱的好处。咱宿国与鲁国接壤,干脆就表示直接依附鲁国,做鲁国附庸得了。

    鲁庄公哪曾想到天上会掉下这么香的一块馅饼?他想也不想,一把就接住了。

    鲁庄公立即吩咐,善待宿国来使,准备与宿国订立盟约!

    对宿国的小动作,不,这也算是大动作了,宋国人能放任其胡来么?

    不久,鲁庄公就得知宋国出兵讨伐宿国。

    宿国刚表示有意归附咱鲁国,此时人家有难,岂有不帮之理?

    鲁庄公有意亲率鲁军讨伐宋国。

    鲁国上卿、司寇臧孙辰表示了反对,他对鲁庄公道:

    “主公,如今我鲁国邻国中,齐、宋等国乃大国,大国交往一定要谨慎。

    现在,鲁国刚交恶齐国,不宜再交恶宋国。

    宋国是二王三恪诸侯,天子都表示尊重。鲁国作为王朝宗邦诸侯,应对宋国礼遇有加才是,怎么可以擅加刀兵呢?

    为一个小小的宿国,与宋国交恶,臣认为不妥。

    臣更担心,一旦宋、齐两国联合,齐欲报长勺之仇,宋更要报复此番被侵之仇,那我们鲁国就危险了。”

    臧孙辰,鲁国的世袭司寇,此时臧氏家族宗主。

    鲁国的臧氏家族,源于鲁国公室,鲁孝公有一儿子名彄,字子臧,死后获谥号僖。

    后人以其字为氏,这便是鲁国臧氏家族渊源,公子彄就成了臧氏家族鼻祖,后人称臧僖伯。

    臧僖伯曾经劝谏过鲁隐公别去什么棠地观渔,因为那是严重违反礼制的。

    他的儿子臧哀伯则劝谏鲁桓公,不要接受宋国贿赂给鲁国的郜鼎。

    一篇《臧哀伯谏纳郜鼎》,成为以树德为中心思想的千古流传文言文。

    臧孙辰正是臧哀伯之子,臧僖伯之孙。

    显然,臧孙辰继承了其祖上敢于直谏的性格。但是,与他的爷爷、父亲一样,臧孙辰这次劝谏又貌似是礼仪道德至上、罔顾国家实际利益的一回事。

    臧僖伯劝鲁隐公别去棠地观渔,但鲁隐公去棠地观渔的目的是考察民情并准备军事。

    臧哀伯劝鲁桓公别接受宋国贿赂的郜鼎,但鲁桓公认为这是宋国正式承认,原本属于宋国附庸的郜国从此归属鲁国。

    臧孙辰这次劝谏鲁庄公,别因为小小一个宿国而去惹毛宋国,却不知道鲁庄公有其自己的考虑。

    鲁庄公心道:“你小子嘴上无毛,懂个毛线啊。

    此时齐国刚刚经历内乱,国君新立,又在长勺被寡人教训了一大顿,齐国还敢乱来?

    寡人不趁机扩大影响,建立起鲁国的势力圈,谈何鲁国霸业?

    至于宋国,这么多年了,就一空花架子!以前被郑国打,被齐国打,被咱鲁国打,来一次打一次!”

    但嘴上却道:“爱卿之意,寡人知晓了。但是,宿国与鲁国一直交好,其有难,寡人如果不救,那有损道义。

    这样好了,寡人也不真正讨伐宋国,但总得出兵为宿国站个台,迫使宋公知难而退,不要对宿国痛下杀手。”

    鲁庄公的目的,确实不是真正要打一场对宋大仗。

    他只是摆出一个架势,迫使宋国从宿国撤军,从而解了宿国之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