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仪担任魏相后,合纵派代表公孙衍在魏国政坛上被逐渐边缘化。公孙衍心里明白连横只是一时的安稳,张仪是在拿魏国给秦国当挡箭牌,要想救魏国必须坚持合纵联盟。

    魏惠王已经被张仪给忽悠了,韩、赵两国也开始亲近秦国,公孙衍只好到齐楚燕游说,宣扬合纵抗秦计划,还说张仪是个搅屎棍,希望各国支持他当上魏相,赶走张仪。张仪的连横策略确实威胁到了齐、楚、燕,于是三国纷纷表示支持公孙衍,在国际上给公孙衍应援,施压魏国驱逐张仪。

    公元前319年,魏惠王年老病逝。魏惠王在位五十一年,还算是比较积极工作的,但魏国在他手里由盛转衰,主要是三方面的因素。

    一是客观上的地理劣势。魏国处于四战之地,周边都是大佬,魏文侯有远见,先搞了变法,让魏国在战国初期最先强大起来。后来齐、秦、楚等大国纷纷搞改革,也发展起来了,魏国就没有多少优势了。

    二是对外策略的失败。魏文侯时三家刚刚分晋,韩赵魏的领导人彼此之间关系还是比较好的,魏文侯也很注重团结三晋,三晋合一,就基本保持了原来晋国的超强实力。魏武侯时,开始膨胀了,觉得自己天下无敌,把旁边几个邻居打了个遍,搞得没朋友。到魏惠王时也一样,老本渐渐被消耗殆尽。

    三是人才流失严重。魏文侯时举贤任能,不看出身,魏武侯之后魏国又开始重用宗室,布衣在魏国不好混。看看魏国先后流失了多少人才,吴起入楚、商鞅入秦、孙膑入齐,还有公孙衍和张仪,本来都是魏国人,后来选择到秦国发展。

    种种原因吧,在乱世里霸业本来就不可能长久,魏国保持了百来年算是很不错了。魏惠王死后,其子继位,号魏襄王。

    趁新王上台,公孙衍加大了合纵计划宣传力度,齐楚大力支持,施压魏国驱逐张仪,楚怀王还批评张仪是个不忠不信的小人。魏襄王想从秦国手里夺回失地,想恢复合纵,便顺应齐楚,把张仪炒了鱿鱼。张仪被魏襄王开除后回到了秦国,虽然这两年的卧底行动没什么成效,秦惠文王也不怪张仪,还是让他继续担任相国。

    张仪走后,一个楚国使者来到魏国给公孙衍出谋划策,他就是陈轸。陈轸不是秦国使者吗,怎么又去楚国了。原来张仪和陈轸一起在秦国当官的时候,两个人相互争权。张仪还在秦惠文王面前诽谤陈轸,说他是楚国的卧底,秦惠文王没有相信。不过随着张仪逐渐上位,陈轸果然去了楚国当官。楚怀王很看好陈轸,经常让他开展外交活动。

    公元前319年,楚怀王派陈轸出使秦国,陈轸在半道先去找了公孙衍。为什么要去找公孙衍呢,别忘了陈轸和公孙衍有个共同的敌人,张仪,因此陈轸也投入到了合纵行动中。陈轸给公孙衍出主意,让他先联合赵、燕,再寻求齐、楚的支持,到时候公孙衍功成名就,就可以升任魏国相国了。

    公孙衍按照陈轸的建议,积极游说各国,魏国与楚、燕、韩、赵组成了新一轮的合纵联盟,由楚怀王当盟主,大家一起对付秦国。公孙衍因合纵有功,被提拔为相国。合纵联盟里除了这五国,还有个小国,义渠国也加入到了合纵抗秦计划里。

    义渠国在今甘肃、陕西和宁夏一带,在秦国的北边,赵国的西边,是游牧民族戎族于西周末年建立的国家。义渠国成立后,不断兼并周围的小部落,逐渐发展成了西方戎国里的大哥。义渠国经常侵扰秦国边界,到秦穆公时,义渠国被秦国狠狠地揍了一顿,老实了一段时间。之后义渠国对秦国时战时和,让秦国非常头疼。

    义渠国是秦国东进中原的不稳定因素,公孙衍看中了这一点,积极游说义渠王:“秦国和东方各国打架的时候,肯定会讨好你们来安定后方,一旦不打架了就会对付你们了,不如我们联合一起夹击秦国。”义渠王早就看秦国不顺眼了,就同意公孙衍的建议。

    新一轮的合纵联盟成立,联合国攻秦大战即将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