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呼,这天热得!竟是不下一滴雨!打从上个月下了一场透雨到现在,一滴雨没下过!再这样下去,怕是连金水河都要断流了!”
“可不是吗?瞧这地,浮尘得有个两三寸了,风一吹呛得直咳嗽!搁往常,咱们哪是这埋汰的人家?一天不得洒上几遍水,把地好好地扫一扫?可今年竟再不能够了!这井里的水一家都有数,谁家也不能多用了去!脏点就脏点吧,总比连喝的水都没了要好。”
“是这个理,就说那浴池吧,前些年南边作兴来的规矩,这几个月也都陆续歇业了,压根没法开!再不下雨,真连喝的水都没了,一桶水能卖出金子价来,谁家还有这个闲钱洗身子啊?要我说,一人一条毛巾,投一投,擦擦身子得了!”
“还真别说,这天是干啊,都五月了,我这面皮还皴得厉害,和冬天似的,不抹点面油不行,这嘴唇直裂口子,一喝水满嘴的血味儿!墙纸都干得发酥了,一碰就往下落沫子!”
“唉,这样的天气——还好这阵子京城里走了不少人,咱们这胡同都去了好几十口,咱们这井一时半会还能供应得上!这么看,前阵子那闹挺倒成了好事了!”
“瞧您说的,好像皇爷是为了给京城腾点空出来,特意闹的这摊子事似的!那多少大官儿,就为了给咱们多供应一口水,全都拿铁链子给锁着南下了去!”
这诙谐的打趣,激起了胡同口的阵阵笑声,这会儿大家都站着说话,不像从前还有人蹲墙根子了:真是几个月没扫过街了,天气又干,全是浮尘,蹲着吃饭那就是‘没小咸菜了——黄土拌饭’,这条胡同的人家日子还过得下去,就不至于这么不讲究了,就连坐着吃饭的人都少,大多都是站在树下,手里端着一大海碗的稀粥:小米、大米、面疙瘩、玉米碴子、土豆圆儿……什么的都有,在海碗和手的空挡中,再夹个杂面馒头、面酱花卷子,另一只手上拿着一根新下来的黄瓜,或是大西红柿,日子过得好的人家,粥碗里半个切开的咸蛋,这就算是很丰盛的晚餐了,也就是这几年来,京城这里的百姓日子还算好过,否则这条胡同里轻易见不到这么体面的饭食呢。
“您还真别说了,那些官儿什么时候吃过亏?看着是犯事南下去了,可那南边日子过得多好哇?别的不说,下雨总是有下的吧,收成都还是全乎的吧?没准儿那都是有意占的便宜,到了南面就过上好日子了!”
对于京城前段时间的连篇风波,百姓们也有自己的猜测,当然他们不会懂得这背后的博弈,甚至对于输赢也是以讹传讹,充满了臆断,但是,这毕竟是席卷了京城的大浪,人们还是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的,“走的不都是南官吗?指不定这都是那些南官说好了的,现在南边日子过得好,又有买活军了,他们便金蝉脱壳,投奔买活军去!”
“这么说倒是,真没见到那么多官全都被清出去的,感觉一气走了得有一两万人……前阵子不是还传说么?说是所有南边祖籍的都要清退回原籍去,不管当不当官,那话听着多吓人啊,还好我们全家都是几百年的老京城了,可这些年来多少南面来的匠人、戏班乃至书生,这要都回去……京城怕不是要空出一多半来了!”
这话听起来是不合逻辑的,如果走了几万人,京城就空了一半的话,那只能说明这座城市实在并不算很大,当然,对百姓来说,上万似乎已经是个巨数了,他们也很难想象自己生活在一个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之中。只是凭着自己的印象推测,光是他们胡同就走了四五十号人,感觉胡同一下都空了一多半,便这样把说法给放大了。
实际上,这条胡同里有二三百人呢,说起来的话,只是少了五六分之一而已,只是一气走的,走的时候又闹出了很大的动静,所以才留下了过分的印象。但有些见多识广的住户,譬如卫妮儿之父——识字班班主卫夫子,他们还是能识数的,此时便笑着说,“一多半不至于,再说也不是所有南人都清退,真要说少了一大半人口的,那肯定是朝廷,朝廷这是真少人了,这阵子,去上衙的恐怕只有原本的三分之一。”
“那是的,前门外大街的江浙馆子,都跟着关门歇业了好几家——没人去吃了!原本那里都是接的散衙生意,少了老乡,外地人偶尔吃上一口可是不够照应的。”
现在,于这条胡同里,卫家人说话,是极有分量的,大家伙谁也不会和卫夫子抬杠,都是顺着他的话往下说,又有人啧啧叹道,“前阵子那闹腾得,真是不能安生,这会儿那边着火,那会儿那边有杀人了,要不是辽军进城,感觉还不知道要乱到什么时候去!现在好了,安生下来了,天也旱了,流民都到眼皮底下了,哪哪都是事!今年从开年到现在,竟没有安生过几日!”
“知足吧,就这还不够安生的?出了这么多事,流民都要围城了,粮价还没涨,甚至还跌了一点,虽说限购吧,但至少粮仓储量每日都是公布的,每日买活军还从天港给运粮过来,又有漕运供应着,总算不至于断粮……”
卫夫子还没开口,他屋舍边上,新搬来不久的杨大爷,清了清嗓子也发话了,他的声音有些含混,但大家听着都跟着静了下来:这话不假,遇上这样的灾年,还能吃个饱饭,有杂面馍馍吃,还抱怨什么呢?若是往常,胡同里的大家怕不是都要思量着卖儿鬻女,或者设法南下了,现在还能在京城存身得住,那就是这几年来民生兴旺的表现了。
“唉,这人走了一些也好,都往南面去吧……也还好,辽军进京了,买活军又肯接手灾民,若不然,咱们也得跟着受累……”
现在,买活军在京城百姓口中,早已经不是什么叛军禁忌,或者是什么新鲜的词儿了,在民间几乎已经达到了‘无买不成谈’的地步,人们公然地把买活军当成了衙门的补充来看待——甚至已经不是和朝廷并立的敌对政权了,而成为了生活中的‘二衙门’,对于买活军的举措,他们一样如数家珍:
在之前的金銮殿失火事件里,买活军表达了关切,并且提醒京城百姓,今年天干物燥一定要加倍注意防火,还编纂了防火小册子,由特科识字班的老师们到处去分发。而上个月开始,因为墒情极差,料定了今年要绝收,离开家乡出来乞讨的流民,汇聚到京畿之后,也是由特进士接手,直接带到天港,和买活军对接,买活军愿意无偿接纳这些灾民,帮助他们去南洋安身——
不管《国朝旬报》,或者京城的大户人家怎么说他们包藏祸心,但在百姓们看来,这就是菩萨善举,就是六姐大慈大悲,普渡众生,给了这些走投无路的百姓们一口饭吃,给了他们最为宝贵的,安身立命的土地!
人和人之间,都是慢慢处出来的,百姓对于衙门的信任感,也是经过一件又一件的大事小情逐渐建筑起来的,虽然买活军从未有兵士到达过京城,但如今最是京城的百姓,对他们非常的信服,提到买活军帮忙疏散流民,运来低价粮,大家都是忙不迭地念起佛来,感佩六姐的大恩大德——若不然,他们也得跟着家破人亡,哪回灾民往京城来,天杀的粮铺不涨价的?越发说到底了,也就是今年这一次旱灾开始,京城抓粮铺涨价,力度狠了,抓到了实处,开始杀人了,做这些事的人是谁?不都是特进士?!这特进士虽然是皇帝选拔出来的,可学的都是买活军的,六姐的学问!
比起近在咫尺,而且因为金銮殿被烧,又在抓、杀大臣,搞得京畿一带乱糟糟的,似乎没有展现出多少治理能力,反而透着一丝亡国之相的皇帝,百姓们反而更加推崇买活军了,他们可不会去思量自己能吃到低价粮,皇帝都使了多少心思在里头,而是追捧着谢六姐,甚至是买活军给予的所有信息:既然买活军说会保持运粮,那就没有必要想方设法地囤粮,既然买活军说是会大旱,那就得及早安排开始节水,包括街坊轮班看守水井的法子,也都是根据买活军下发的抗旱小册子,经过胡同里有威望的卫家牵头,这才落到了实处的。
“唉,说起来,咱们是不是也得早做打算啊,其实,去年买活周报不就说了,今年十有八九,北方得闹大旱,还说往后六七十年,北方的旱灾少不了,都是小冰河时期的影响,这旱灾此起彼伏的话,以后怕不是流民都成了常态,京城里南人以后不来了,住户少了,生意也少了的话……咱们的活计那还能继续吗?”
完全是基于对买活军的信任,大家没有采信上个月的流言——说是旱灾、山阳地动以及金銮殿大火,都是皇帝失德,该禅让给太子。这个流言在上个月抓人最严重的那几天传得很疯,甚至大家都感觉有人在怂恿百姓们起来闹事,但是,很快,随着辽军到京,又忽然间销声匿迹,这个月就听不见什么人传说了。自始至终也没能造成什么影响——这几年京城一直在扫盲,如今一家至少有一人是认识汉字,可以看得懂报纸的,其余家人,认识拼音的也不在少数,都知道报纸上明确说过,旱灾是肯定会有的,和皇帝的失德有什么关系?就算要禅让,那不是明摆着也该禅让给谢六姐吗?
完全是靠着《买活周报》多年来不厌其烦地反复宣传,小冰河时期这个词成为了如今的顶流,比起改朝换代的事情,百姓们更关心的还是自己的饭辙,大树下张家老三的一句话,让大家也都沉默了下来,面露思索之色:在此之前,他们没想到大量离开的人口,会对自己的行当造成影响吗?那当然也不是,但这种思量注定是模糊而含混的,并不会在心理上给他们带来太大的负担,因为这是多年来的心理定势——大多数人从事自己的行业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功夫了,他们自然会觉得,行业会永远存在下去。
但这种想法却又禁不起琢磨,只要稍一琢磨就能从身边举出太多例子,不说别的,就是这些年来,消失的行业难道还少了吗?就说最近,橡胶轮出来以后,造车的木工坊就受到很严重的冲击,还有,水泥路、自行车在京城开始出现之后,力工窝脖儿这行当顿时就少了一多半,因为,毫无疑问,有了自行车,水泥路也比泥地好走得多,很多东西就用不着那么多人力搬了,活儿一少,这些人立刻就得改行——他们去哪了呢?胡同里的百姓们还真不知道!
除此以外,编斗篷卖的匠人,刷桐油布的桐油匠,甚至是从前专门为人写信读信的小先生……这些人的行当都受到了时势的影响,他们或者搬走了,或者留了下来却也改行了,仔细想想,这些人在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!而胡同的住户们似乎也意识到了,随着南官被大量捕捉,充军南下,京城的走向也会发生转折,他们的生活会不会也跟着被迫发生变化呢?他们……还有足够的能力应付未来的寒冬酷暑,大旱大疫,应付这被买活军多次警告过的严峻自然吗?
答案是写在每个人心中的,大家的立场各自不同,不过,这龙门阵的气氛,却也显著地被影响了不少,大家的笑容没有那么舒心了,也有些性子活泛的乐天派,正想要说上几句话来调节调节时,却是眼睛一亮,忙指着巷尾道,“卫老太爷,您看看,那是不是您家大姑娘——可是卫大人回来了?”
“还真是!”
“卫大人这都几个月没回家了吧!”
“通州那里情况如何?!卫大人,我内弟就在通州铺子里,那里一向还好吧?!”
“大人辛苦了!快上我家来喝杯茶!”
连篇的寒暄甚至谄媚,立刻向着胡同里拖着脚步慢慢走近,浑身尘土,面上也是脏污一片的短发姑娘涌了过来,夹带着各色饭香、咸菜味儿,尘土气还有人们的口气、人味儿,叫巷子里陡然间就多了一股说不上好闻的烟火气,卫妮儿举了举手,有些疲倦地和大家打了招呼,又对卫夫子喊了一声,“爹!”
“吃饭了没有?!”卫夫子忙上前接过了卫妮儿的包袱,在他身边,小三儿早迫不及待地扑了出来。
“阿姐!”他手里擎着一个大苹果,还带了自己的牙印,塞到姐姐手里,“给你吃——阿姐,你好久没回来了,娘好惦记你呢!”
“尤其是上个月,咱们城里乱得很!娘都不许我去上学!每天早晚给你念佛——”
他为所有街坊问出了心底最好奇的问题,“那会儿通州乱吗?到处抓当官儿的,你们有没有被抓起来啊——你咋突然回来了,出啥事了——你不当官了吗?”:,,
“可不是吗?瞧这地,浮尘得有个两三寸了,风一吹呛得直咳嗽!搁往常,咱们哪是这埋汰的人家?一天不得洒上几遍水,把地好好地扫一扫?可今年竟再不能够了!这井里的水一家都有数,谁家也不能多用了去!脏点就脏点吧,总比连喝的水都没了要好。”
“是这个理,就说那浴池吧,前些年南边作兴来的规矩,这几个月也都陆续歇业了,压根没法开!再不下雨,真连喝的水都没了,一桶水能卖出金子价来,谁家还有这个闲钱洗身子啊?要我说,一人一条毛巾,投一投,擦擦身子得了!”
“还真别说,这天是干啊,都五月了,我这面皮还皴得厉害,和冬天似的,不抹点面油不行,这嘴唇直裂口子,一喝水满嘴的血味儿!墙纸都干得发酥了,一碰就往下落沫子!”
“唉,这样的天气——还好这阵子京城里走了不少人,咱们这胡同都去了好几十口,咱们这井一时半会还能供应得上!这么看,前阵子那闹挺倒成了好事了!”
“瞧您说的,好像皇爷是为了给京城腾点空出来,特意闹的这摊子事似的!那多少大官儿,就为了给咱们多供应一口水,全都拿铁链子给锁着南下了去!”
这诙谐的打趣,激起了胡同口的阵阵笑声,这会儿大家都站着说话,不像从前还有人蹲墙根子了:真是几个月没扫过街了,天气又干,全是浮尘,蹲着吃饭那就是‘没小咸菜了——黄土拌饭’,这条胡同的人家日子还过得下去,就不至于这么不讲究了,就连坐着吃饭的人都少,大多都是站在树下,手里端着一大海碗的稀粥:小米、大米、面疙瘩、玉米碴子、土豆圆儿……什么的都有,在海碗和手的空挡中,再夹个杂面馒头、面酱花卷子,另一只手上拿着一根新下来的黄瓜,或是大西红柿,日子过得好的人家,粥碗里半个切开的咸蛋,这就算是很丰盛的晚餐了,也就是这几年来,京城这里的百姓日子还算好过,否则这条胡同里轻易见不到这么体面的饭食呢。
“您还真别说了,那些官儿什么时候吃过亏?看着是犯事南下去了,可那南边日子过得多好哇?别的不说,下雨总是有下的吧,收成都还是全乎的吧?没准儿那都是有意占的便宜,到了南面就过上好日子了!”
对于京城前段时间的连篇风波,百姓们也有自己的猜测,当然他们不会懂得这背后的博弈,甚至对于输赢也是以讹传讹,充满了臆断,但是,这毕竟是席卷了京城的大浪,人们还是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的,“走的不都是南官吗?指不定这都是那些南官说好了的,现在南边日子过得好,又有买活军了,他们便金蝉脱壳,投奔买活军去!”
“这么说倒是,真没见到那么多官全都被清出去的,感觉一气走了得有一两万人……前阵子不是还传说么?说是所有南边祖籍的都要清退回原籍去,不管当不当官,那话听着多吓人啊,还好我们全家都是几百年的老京城了,可这些年来多少南面来的匠人、戏班乃至书生,这要都回去……京城怕不是要空出一多半来了!”
这话听起来是不合逻辑的,如果走了几万人,京城就空了一半的话,那只能说明这座城市实在并不算很大,当然,对百姓来说,上万似乎已经是个巨数了,他们也很难想象自己生活在一个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之中。只是凭着自己的印象推测,光是他们胡同就走了四五十号人,感觉胡同一下都空了一多半,便这样把说法给放大了。
实际上,这条胡同里有二三百人呢,说起来的话,只是少了五六分之一而已,只是一气走的,走的时候又闹出了很大的动静,所以才留下了过分的印象。但有些见多识广的住户,譬如卫妮儿之父——识字班班主卫夫子,他们还是能识数的,此时便笑着说,“一多半不至于,再说也不是所有南人都清退,真要说少了一大半人口的,那肯定是朝廷,朝廷这是真少人了,这阵子,去上衙的恐怕只有原本的三分之一。”
“那是的,前门外大街的江浙馆子,都跟着关门歇业了好几家——没人去吃了!原本那里都是接的散衙生意,少了老乡,外地人偶尔吃上一口可是不够照应的。”
现在,于这条胡同里,卫家人说话,是极有分量的,大家伙谁也不会和卫夫子抬杠,都是顺着他的话往下说,又有人啧啧叹道,“前阵子那闹腾得,真是不能安生,这会儿那边着火,那会儿那边有杀人了,要不是辽军进城,感觉还不知道要乱到什么时候去!现在好了,安生下来了,天也旱了,流民都到眼皮底下了,哪哪都是事!今年从开年到现在,竟没有安生过几日!”
“知足吧,就这还不够安生的?出了这么多事,流民都要围城了,粮价还没涨,甚至还跌了一点,虽说限购吧,但至少粮仓储量每日都是公布的,每日买活军还从天港给运粮过来,又有漕运供应着,总算不至于断粮……”
卫夫子还没开口,他屋舍边上,新搬来不久的杨大爷,清了清嗓子也发话了,他的声音有些含混,但大家听着都跟着静了下来:这话不假,遇上这样的灾年,还能吃个饱饭,有杂面馍馍吃,还抱怨什么呢?若是往常,胡同里的大家怕不是都要思量着卖儿鬻女,或者设法南下了,现在还能在京城存身得住,那就是这几年来民生兴旺的表现了。
“唉,这人走了一些也好,都往南面去吧……也还好,辽军进京了,买活军又肯接手灾民,若不然,咱们也得跟着受累……”
现在,买活军在京城百姓口中,早已经不是什么叛军禁忌,或者是什么新鲜的词儿了,在民间几乎已经达到了‘无买不成谈’的地步,人们公然地把买活军当成了衙门的补充来看待——甚至已经不是和朝廷并立的敌对政权了,而成为了生活中的‘二衙门’,对于买活军的举措,他们一样如数家珍:
在之前的金銮殿失火事件里,买活军表达了关切,并且提醒京城百姓,今年天干物燥一定要加倍注意防火,还编纂了防火小册子,由特科识字班的老师们到处去分发。而上个月开始,因为墒情极差,料定了今年要绝收,离开家乡出来乞讨的流民,汇聚到京畿之后,也是由特进士接手,直接带到天港,和买活军对接,买活军愿意无偿接纳这些灾民,帮助他们去南洋安身——
不管《国朝旬报》,或者京城的大户人家怎么说他们包藏祸心,但在百姓们看来,这就是菩萨善举,就是六姐大慈大悲,普渡众生,给了这些走投无路的百姓们一口饭吃,给了他们最为宝贵的,安身立命的土地!
人和人之间,都是慢慢处出来的,百姓对于衙门的信任感,也是经过一件又一件的大事小情逐渐建筑起来的,虽然买活军从未有兵士到达过京城,但如今最是京城的百姓,对他们非常的信服,提到买活军帮忙疏散流民,运来低价粮,大家都是忙不迭地念起佛来,感佩六姐的大恩大德——若不然,他们也得跟着家破人亡,哪回灾民往京城来,天杀的粮铺不涨价的?越发说到底了,也就是今年这一次旱灾开始,京城抓粮铺涨价,力度狠了,抓到了实处,开始杀人了,做这些事的人是谁?不都是特进士?!这特进士虽然是皇帝选拔出来的,可学的都是买活军的,六姐的学问!
比起近在咫尺,而且因为金銮殿被烧,又在抓、杀大臣,搞得京畿一带乱糟糟的,似乎没有展现出多少治理能力,反而透着一丝亡国之相的皇帝,百姓们反而更加推崇买活军了,他们可不会去思量自己能吃到低价粮,皇帝都使了多少心思在里头,而是追捧着谢六姐,甚至是买活军给予的所有信息:既然买活军说会保持运粮,那就没有必要想方设法地囤粮,既然买活军说是会大旱,那就得及早安排开始节水,包括街坊轮班看守水井的法子,也都是根据买活军下发的抗旱小册子,经过胡同里有威望的卫家牵头,这才落到了实处的。
“唉,说起来,咱们是不是也得早做打算啊,其实,去年买活周报不就说了,今年十有八九,北方得闹大旱,还说往后六七十年,北方的旱灾少不了,都是小冰河时期的影响,这旱灾此起彼伏的话,以后怕不是流民都成了常态,京城里南人以后不来了,住户少了,生意也少了的话……咱们的活计那还能继续吗?”
完全是基于对买活军的信任,大家没有采信上个月的流言——说是旱灾、山阳地动以及金銮殿大火,都是皇帝失德,该禅让给太子。这个流言在上个月抓人最严重的那几天传得很疯,甚至大家都感觉有人在怂恿百姓们起来闹事,但是,很快,随着辽军到京,又忽然间销声匿迹,这个月就听不见什么人传说了。自始至终也没能造成什么影响——这几年京城一直在扫盲,如今一家至少有一人是认识汉字,可以看得懂报纸的,其余家人,认识拼音的也不在少数,都知道报纸上明确说过,旱灾是肯定会有的,和皇帝的失德有什么关系?就算要禅让,那不是明摆着也该禅让给谢六姐吗?
完全是靠着《买活周报》多年来不厌其烦地反复宣传,小冰河时期这个词成为了如今的顶流,比起改朝换代的事情,百姓们更关心的还是自己的饭辙,大树下张家老三的一句话,让大家也都沉默了下来,面露思索之色:在此之前,他们没想到大量离开的人口,会对自己的行当造成影响吗?那当然也不是,但这种思量注定是模糊而含混的,并不会在心理上给他们带来太大的负担,因为这是多年来的心理定势——大多数人从事自己的行业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功夫了,他们自然会觉得,行业会永远存在下去。
但这种想法却又禁不起琢磨,只要稍一琢磨就能从身边举出太多例子,不说别的,就是这些年来,消失的行业难道还少了吗?就说最近,橡胶轮出来以后,造车的木工坊就受到很严重的冲击,还有,水泥路、自行车在京城开始出现之后,力工窝脖儿这行当顿时就少了一多半,因为,毫无疑问,有了自行车,水泥路也比泥地好走得多,很多东西就用不着那么多人力搬了,活儿一少,这些人立刻就得改行——他们去哪了呢?胡同里的百姓们还真不知道!
除此以外,编斗篷卖的匠人,刷桐油布的桐油匠,甚至是从前专门为人写信读信的小先生……这些人的行当都受到了时势的影响,他们或者搬走了,或者留了下来却也改行了,仔细想想,这些人在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!而胡同的住户们似乎也意识到了,随着南官被大量捕捉,充军南下,京城的走向也会发生转折,他们的生活会不会也跟着被迫发生变化呢?他们……还有足够的能力应付未来的寒冬酷暑,大旱大疫,应付这被买活军多次警告过的严峻自然吗?
答案是写在每个人心中的,大家的立场各自不同,不过,这龙门阵的气氛,却也显著地被影响了不少,大家的笑容没有那么舒心了,也有些性子活泛的乐天派,正想要说上几句话来调节调节时,却是眼睛一亮,忙指着巷尾道,“卫老太爷,您看看,那是不是您家大姑娘——可是卫大人回来了?”
“还真是!”
“卫大人这都几个月没回家了吧!”
“通州那里情况如何?!卫大人,我内弟就在通州铺子里,那里一向还好吧?!”
“大人辛苦了!快上我家来喝杯茶!”
连篇的寒暄甚至谄媚,立刻向着胡同里拖着脚步慢慢走近,浑身尘土,面上也是脏污一片的短发姑娘涌了过来,夹带着各色饭香、咸菜味儿,尘土气还有人们的口气、人味儿,叫巷子里陡然间就多了一股说不上好闻的烟火气,卫妮儿举了举手,有些疲倦地和大家打了招呼,又对卫夫子喊了一声,“爹!”
“吃饭了没有?!”卫夫子忙上前接过了卫妮儿的包袱,在他身边,小三儿早迫不及待地扑了出来。
“阿姐!”他手里擎着一个大苹果,还带了自己的牙印,塞到姐姐手里,“给你吃——阿姐,你好久没回来了,娘好惦记你呢!”
“尤其是上个月,咱们城里乱得很!娘都不许我去上学!每天早晚给你念佛——”
他为所有街坊问出了心底最好奇的问题,“那会儿通州乱吗?到处抓当官儿的,你们有没有被抓起来啊——你咋突然回来了,出啥事了——你不当官了吗?”:,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