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夜无话, 翌日一早,船只已经到达三堡码头,从这里可以直接转运河北上, 也可以改走陆路, 或是包一艘武林城内的小划,自城内蜿蜿蜒蜒的水路, 慢慢地划去自己要去的街坊,这价格要比包马车便宜一些, 若是对自己的脚力有信心, 直接拎着包袱、皮箱, 走去驿站投宿,那也悉听尊便——眼下从三堡码头到涌金门, 还有几里路, 这里算是武林城外的一个小集镇, 虽然这些年来热闹非凡,但还不算是进了城。周围多是货栈、驿馆,和农田杂处在一起, 并没有太多的商铺民居。
牛均田走南闯北,已经去过虾夷地了, 武林城已经来了几趟, 陶珠儿虽然是广府道的南人北上,但武林毕竟是之江道的首府, 一般派到地方上的更士、军士,都是先在首府集合,完成培训后再下到地方上去的,平时没事也经常要到武林府培训上课,因此两人对武林都比较熟悉, 也就不去城内游览,而是直接在三堡码头换了‘公交船’。
那是类似于公共马车一样的小船,一艘能载五六人,十分灵活,在钱塘江有专门的水道,都是些年轻力壮的大小伙子在摇橹,水满顺风时,船行得很快,从三堡到武林港海宁码头,经过好几个站点,从武林到钱塘江出海口,一共有二十三个抗洪堡垒,周围都有人聚居,公交船会在其中几个堡垒码头停靠,此外,萧山、临江码头也都能下客。武林城的百姓要去乘海船也好,出城走亲戚也罢,不像是以前只能雇驼马走陆路,也多了个选择。
船走到这段江面,大河船也多了起来,大多都是装货的,每个码头都能见到有龙门吊,还有专门的货运码头,挑夫力工在龙门吊下方排成长龙,川流不息地挑着担子,把吊台上的货物化整为零,往仓库运送而去,笔直的水泥路又从码头辐射而去,上头走满了大车,隐约能见到车里的各种货物:拿麻袋垒起来的肯定是水泥粉,用木箱装着,隐约可以见到木条的缝隙里泄露出一点发黄棉絮的,那是瓷器、玻璃器,现在很流行用老棉花来给易碎器皿做防震,经过远洋运输之后,到了当地,老棉花再弹一下,直接拿来做棉袄棉褥子也很好卖,只要价格比新棉低个三成,压根就不愁销路。
“这几年棉花开始丰产,劳保手套出来之后,采棉花稍微好些了,没那么辛苦,你也听说了,吕松的棉花种植园进入丰产期,棉花价格一跌,两年内就流行起来了。往年都是发豆芽来做防震,好也好的,就只是单位重量盈利率肯定不如棉花……”
陶珠儿分管海关区,对于货运的门道肯定是最熟悉的,“不过,老棉花却是从北方淘换来的,先用新棉絮去换旧棉花,北方的百姓趋之若鹜,认为自己占了大便宜——的确比他们把旧棉衣死当能换来的要多一些,再从估衣铺、当铺里收一批死当的陈年棉货,里外里一倒手就是一笔赚头,往南方走一个来回,棉花吸水有点发霉发硬了,就拿去铺子里弹一弹,重新装了棉袄、棉被,到广府道去卖给当地的百姓……”
“为什么是广府道呢?”牛均田这就有些不懂了,陶珠儿笑道,“这还不明白么?广府道一年冷的时候,从前是很有限的,富贵人家也罢了,穷人很少会置办厚被子,多是靠稻草御寒,我们客户人家也还罢了,几百年前还是北客,多少知道缝制被褥,有些山里的輋人土番,尚且还有些不知道在木板床上铺稻草做褥子,不管多冷,都是木板上放一张草席,就这么直接睡着哩,冷了就多堆些稻草,就这么苦捱着。”
这样的做法,从前是可以的,因为再冷也冷不到哪儿去,按照如今报纸上的说法,两广这里,以前大概是和如今的南洋一样的渥热之地,居住在此地的普通人家当然不会因为偶然的降温需要全套的床褥,但现在气候转变,天气越来越冷,再加上輋人下山之后,也意识到寒冷是一种可以抵御的东西,每年冬天也不是说大家各自苦熬,冻病了能好则好,好不了就病死算数——
这样,广府道也滋生出一股购买棉服的需求,他们既不会辨认好坏,也没有对质量的挑剔要求,那么自然只求价格便宜即可,这种御寒一般,但价格比新棉便宜一半左右的老棉服,恰好贴合了广府道那些贫苦百姓的消费需求,他们的日子刚刚好过起来,对于冬天,哪里会有要暖和的要求呢?能不冷就足够了,有多的钱,要积攒下来造房子,哪怕多吃一些也是好的,却不比北方的百姓,宁可贴钱也要换新棉服,毕竟他们那里,倘若御寒功夫不过关,是真的会冻死人的!
“还真是,随着大家有了钱,这生意是越做越多了,前些年还有人说呢,造那么多船,有货运么,你瞧吧,船还没造完,多少门新生意这就生发出来了,只怕这河面上的船只再多十倍,也不够生意用的,运力还要一直紧张下去呢!”
非但牛均田觉得自己开了眼界,便连其余同船的乘客,都是听得入神,笑道,“我们虽然日日看着棉花絮从木条箱子里掉出来,却不知道里头还有这么大的生意!如今这天下,处处繁盛,门道太多了,本来还以为,有了报纸之后,只要勤读报,见闻广博,可以做个话本子里的‘百晓生’了,却不知道这天下的变化,诸事的发生,又远比报纸还更快得多了,我们知道的越多,才发觉自己不了解的也就越多。休看也是个走南闯北的贸易商,却不晓得南北贸易还有这样的发财门道!”
又恭维陶珠儿道,“原来这位姑娘是客户人家的大小姐,都说客户出英才,男才女貌,男子能赚钱,女子最贤惠,果然如此,倘若人人都有这样的见识,也就难怪如今各地都有客户的富商了!”
这话倒是不假,要说起来,客户人家下南洋,这也是快十年前的事情了,在当时,对于客户人家这是重大打击,不但家族分散,而且连累了整个族群的名声,大家一提到客户人家,似乎都想到‘反骨、冥顽不灵’等负面的印象。然则,没有什么事情是时间冲不淡的,六七年下来,足够陶珠儿这样当时尚年幼的女童,搬迁到新居处之后,读书启智,考上更士,也足够那些搬迁去异地的客户人家中,涌现出一批新的干才。
这时候,客户的老传统就体现出它的优点了,这些没有什么大本钱的迁徙人家,是怎么做起来的?第一个,他们的家族观念强,即便远隔千里万里,对族亲的去向也都是门儿清,一旦在本地发现商机,就写信给心中认为合适经营的亲戚,要知道很多时候,信息其实就是商机,这样散布在华夏各地,尤其是南洋居多的客户,也就意味着一个又一个的商机源头,这样有才干的客户商人,就很容易在通信中发现自己的才能,找到崛起的机会;
有了商机,还要有本钱,这里就是家族观念强的第二个好处了,这些客户人家做生意的本钱,很多都是问同乡、同族挪借的,由于他们受到打击和防范的关系,各地虽然都有客户的移民,但衙门是不许他们成立同乡促进会的,不像是别地的商人,到买地闯荡,可以向促进会借款,自己有闲钱也可以由促进会担保借给同乡,收取利息,促进会从中分润,起到一个民间中介机构的作用。客户这里借钱,没有丝毫的担保,一句亏了就可以不还,但即便如此,只要是同族同乡开口,很多客户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辛苦存下的积蓄借出。
当然,这些投资必然也有失败的时候,生意做亏了,那本人就去辛苦做工还债,一旦做成了,原本的借款至少都是双倍奉还,如果事先就说好是投资的,这些商人也大多都能谨守信用,按时送上分红。这些曾经触怒买地的极度抱团、护短,在此时则转化为了对同族、同乡这些心里认定的自己人,坚守的诚实信用,这也让各地的商户,对于客户商人扭转了印象,认为他们虽然极度守旧,但也还算是老实,是可以放心合作的交易对象,让他们的商誉一点点的建立起来了。
北面老底子的晋商,受到重大打击之后,现在依托着矿产和边贸,又一次顽强地站了起来,徽商现在专做沿河的奢物买卖,浙商不必说了,几乎垄断了丝织品,近年来崛起的陕商、川商,鞑靼的番商,各家都有各家依托的老底子,真正完全被摧毁的只有广陵的盐商。华夏各处能做的生意几乎都是有人做的,但这不代表客户人家,以及客户人家原住的两广之地,他们的商人没有生意做。
买地开拓南洋,迁徙太多客户人家前往,像陶珠儿这样家里北上到之江道的移民是相对较少的,大多数客户人家都是往南洋方向迁徙,如今也就顺理成章地做起了南洋风物贸易,也因此,客商这几年在买地名声鹊起,他们主做棉花、白糖、南洋米这些大宗商品买卖,在华夏北部,远到虾夷地都有他们的船影,是北——南贸易,而两广商人又分做两帮,一帮做的是南——南生意,从南洋把货物运得更南,往满者伯夷、身毒方向走,还有更大胆的商人,已不再满足于在自家港口和洋番商人做买卖,想用自家的船只,把生意做到大食去;
另一帮则做的是南番生意,深耕南洋,往八百媳妇国的方向开拓,这里是西南蛮族的所在,番族言语,在广府道都能找到通译,毕竟曾是同族,这样,这些生意也就很可做了,这些蛮族虽然不怎么开化,但西南多宝石,只要能把生意做进深山里,还是有赚头的——理所当然这些做南番生意的商人,起码表面上都是知识教的信徒,有些还有苦修士的认可,手里拿着买地大学的进修凭证呢——这东西在知识教,被视为是智者的证明,只要能拿出凭证,在信仰知识教的寨子里,普遍都会被当成上宾对待,人身安全没有丝毫问题!
客户人家虽然做的是南北生意,没有涉足这些领域,但就如同牛均田所说的,南北生意也足够他们赚的了,就陶珠儿刚才说到的棉花买卖,虽然是腾新换旧,看似小事,但再小的生意,人口一多都是大有赚头,这也是典型的南-北海运生意,可想而知这些新发达的客户富商,光是这一门买卖就能赚多少钱了。
如今,‘客户有钱’的新印象,逐渐掩盖过原本的负面传闻,甚至惠及了那些广府道还在排队等待迁徙的客户(是的,七八年了还没迁完,操办此事的吏目都升了几批了),让他们到了当地之后,可以比较轻松地融入。
甚至于,不顾他们的污点,客户的女娘在婚姻市场上还出奇地受到欢迎,毕竟,又能赚钱,在男女之事上的观念又较为传统的娘家,在很多人看来是很有些便宜可以占的。包括一些已经发达起来的客商,他们宁可去娶新迁徙来,一穷二白的客户媳妇,签老式婚书,也不会沾那些新式女吏目的边。不过,时移世易,客户人家的女娘中固然还有一无所知,还受到老观念影响,被家里人摆布着成婚的,但也有很多人像陶珠儿一样,自幼离开了老环境之后,接受到的完全是买式的教育,除了出身之外,不留什么客户的痕迹。
像这样的女娘就是最占便宜的,他们一边享用了因为老传统而赚到的钱,得了好处,另一方面却又不用付出代价,可以完全地按买式的规矩生活。往往是这样的女娘,就不喜欢和客户扯上联系,尤其是不喜欢被夸奖‘贤惠’两个字。不过,陶珠儿颇有涵养城府,微微一笑,也不和那人计较,只是转开话题道,“这些都是小生意,赚个跑腿钱罢了,人工价格一涨,运费一高,就没那么多赚头了!”
“现在船夫的收入,连年上涨,工资一低,船夫宁可赔钱解约,也要换东家,这样沿海跑船商家只能一再提高运费,海商都是叫苦不迭,运费再涨上去半成的话,就只能说是不赔本,如果涨到一成,估计就不会有人做瓷器南北买卖,这捎带手的生意也就做不成啦。”
一说到船夫的人工、运费,这就是个人人都关心的话题,非但其余客人都跟着赞成,都说船夫的收入现在是极高的,船夫便忙着也扭头为自己辩解道,“客官们,说实在的,这船夫可不是什么好行当,连年在水上待着,老年了少有不得风湿的,这又是个力气活,一天上工一天便要出死力,船翻了还要死人的,船破了还要花钱修,这一艘船也不便宜哩!倘若当一日船夫,赚头和去建筑队盖房子相当,那我们为什么不盖房子去?那可是个无本的生意,还不怎么死人!”
“凡是能划船的,也都是心灵手巧的,不然连绳结都不会打,我们也不是自己吹嘘,到了建筑队,想做个大工未必就难了!那大工可不用怎么自己下力那!我们多少同行,都转去盖房子了,这些都是听说了的。按我们来讲,如果不是给衙门办事,除了收入以外,福利还好,又稳稳当当的,否则这船工真是不做也罢!哪有做买卖的赚得盆满钵满,我们行船跑腿的只能混个温饱的道理呢?”
这话倒也不无道理,划船、赶车,这都是技术活,随着商贸繁盛,第一个涨价的就是他们的薪酬,如今一个老道的船工,一日的收入一般都不少于一百文,在码头运货运人的,有时候收入甚至能达到一百五十文,这是绝对的高薪了,他们的生活,和买活军到来之前相比,简直就是天壤之别。
是以,原本车船店脚牙这五大该杀的行当中,车、船、脚,对买活军是绝对的忠心,对于他们的规定,奉若圭臬,同时随着急剧上涨的收入,伴随而来的则是旅途的安全也大大增加了,如今一般旅客都不必担心什么‘到得江心,问你要吃刀板面还是黄鱼面’,人家老实干活,一个月就是两银子,一年下来都够盖小楼的了。
当然,同时伴随着的就是生活成本的上涨,很多商家发现,虽然现在关卡城门税没有了,改为交一次性的保护费了,可路费也随之涨了起来,商品的价格也只能跟着涨,在州县生活,只买南洋米的话,价格一直是稳定的,但只要一脱离基本生活保障区间,想买点别的好货,就很容易发现,随着运费上涨,各项商品普遍涨价,钱还是越来越不经花了!
运费涨价,还有因此带来的买地的‘通货膨胀’,虽然《买活周报》没有提及,但《吏目参考》上却是组织过好几次系统的大讨论,买地民间也颇有耳闻,这件事关系到每个人的民生——吃饭不说,所有人赚到钱都想盖房,建房的成本越来越高,他们怎能甘心呢?
这个话题,比‘敏朝何时投降’、‘定都大典有什么热闹’、‘六姐究竟是哪个仙人’,都更具有讨论度,甚至超过了六姐的仙门争夺,一经提起大家都要各抒己见,陶珠儿轻轻巧巧一句话,立刻就把大家的重心从客户人家上转移开去,同船几人拎着行李,从船上讨论到海宁都没个分晓,大家在海宁河运码头上下了船,走到前方去排队买船票,众人还在争论。牛均田则站着等楚细柳一行人——他们一家人正好一艘船,也坐不下旁人了,在三堡码头就说好的,到海宁这里汇合,由陶珠儿帮他们问一问,若能买到同船的票,那就同路而行。
海宁这个码头,从前就是买活军的私港,虽然武林被正式纳入买地没有几年,但这里早已有了十几年历史,不但买化得厉害,而且非常繁华,买地特色的镶嵌式玻璃顶戏台,就是从海宁这里往外流行开去的,买式的男女澡堂,这里也是武林第一家,很长一段时间里,海宁倒比武林要更时髦得多了,如今武林还在慢慢地迎头赶上呢。楚细柳一家和鲁二都还是第一次到这个码头来,左右张望,目不暇接,鲁二瞧着大碗面的招贴两眼发直,直咽口水,牛均田见了也是哈哈直笑,楚细柳的小弟则是看着草垛子插的糖葫芦流口水,芳姨妈劝他道,“小少爷,罢了,不吃了,别闹肚子,以后不比从前了,出门在外什么都贵,这钱要省着花。”小孩一听这话,哇地一声就哭了出来。
楚细柳一路都魂不守舍,此时方才回过神来,对牛均田勉强一笑,从怀里掏出几张零钞,递给父亲道,“爹,你带着弟弟去买零嘴儿吃,哪里就省了这一口了。”
说着,便要请牛均田去吃饭。但这个情况,牛均田还真不想吃她的请,芳姨妈有句话说得不错,海宁码头的物价至少要比城里贵了三成是有的!
当下便摇手推辞,只说是纪律在身,这个借口倒是看顾了楚细柳的面子,使得她面上多了一丝血色,对牛均田感激地点了点头,三人站在一起,一时相当尴尬:说朋友也不算,楚细柳失魂落魄,鲁二也不是什么善于言辞的机变之辈,牛均田呢,也不好对楚细柳一个大姑娘太热络,没一个人能调和气氛,大家都没话说,便尴尬在了这里。牛均田一时后悔想道,“该让小桃子留下,我去问票的。”
陶珠儿去问票,牛均田看行李,主要是她说自己有个同乡在海宁码头客运更士署做事——这同乡不必说了,也是客户人家中出头的,哪怕是‘一同三千里’,只要认了老乡,按客户人家的习俗也都会互相照顾。果然,过不得多久,陶珠儿便拿了几张票走过来,眼角眉梢都是喜色,对楚细柳笑道,“你也算是有运道,多亏了我们帮你问了问,不然,你等到明年才好有票的。现在往羊城港的船票极为紧张,一直到年底都售罄了,也没有运力额外排班,除非自己包船,否则只好走陆路去,也都未必能进城的,我这同乡这里倒有几张机动票,就是条件艰苦一些,只有丙等舱的大通铺,我先拿过来了,你们看看,要不行,我就退还给他也无妨的。”
船票这么紧张,还真不怕退,不论是几倍高价地卖出,还是拿去做人情,都自有用处。楚细柳眼看前路艰难,反而不再自怨自艾了,立刻连声道谢,指着前方售票窗口的长队笑道,“怎么会退!看这些买不上票的客商,多么垂头丧气,我们能有个立锥之地便极好了!要多谢桃子姐姐照应!”
鲁二一拍脑袋,憨憨地道,“是啊,我看这些买票的客人,有些喜笑颜开地走了的,更多的垂头丧气,估计都是买不到南下的票了!”
“可不就是了,我刚还和更士署的人说呢,不如写个招贴出来。”陶珠儿正说着,就有人拎了一把锤子和钉子,出来钉告示了,上头写着的便是‘羊城港方向船票售罄,预售最早明年三月起’的几行大字。排队的客人看了,都是骂骂咧咧,大家都没想到南下的船票居然如此紧张,提前几个月就都没了,都是摇头感慨,说是不知道定都大典有多热闹了——这么多人肯定都是去参加定都大典的,也不知道到时候,羊城港新城能不能住得下了!
说到底,这也是运力紧张,和刚才大家谈论的话题又合上了,楚细柳这边张罗着要请陶珠儿去澡堂子里洗一洗,这个人情陶珠儿也不敢领受,买地的更士纪律实在严格,而且自己收入也高,他们早习惯了单向帮助百姓,至于回报,写几封感谢信,这比请吃饭、送礼,对他们来说要更实惠些。
不过,这话陶珠儿不便出口,牛均田心想这事儿他稍后和鲁二说就行了,一日一夜坐船没有洗澡,马上又要再上船,他也有心要洗洗,正要张罗着大家把行李寄存了一同过去,忽然听到一声长长的喇叭声,在海面上响起,码头上顿时一阵骚动,那些零散人群,鱼一般骤然群聚到海边方向去,还有好些力工,甚至丢下担子也疯跑过去,大家都惊得目瞪口呆,奇道,“这是出了什么事了!”
凑热闹是人的天性,牛均田和陶珠儿做多了更士,看到这么多人聚在一起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怕出踩踏事故,楚细柳急着要找父亲和弟弟,怕被人潮冲散了,一时间大家也紧张起来,楚细柳跑去叫弟弟,牛均田则拉着一个奔跑的小贩问道,“我是更士,出什么事了,大家这样疯跑!”
“更士?你外地来的吧!”那小贩打量牛均田几眼,面上现出了极为生动的表情,虽然没有说出口,但‘乡下宁’这三个字,似乎在他面上现出了熠熠生辉的纹路来,叫人丝毫都误解不得。
不过,武林人虽然有优越感,但对外地人还是比较热心的,拉着牛均田道,“你听到汽笛声了么?那是机器船返航了!跟我来,我这有个看热闹的好地方,也叫你看看我们武林船厂给定都大典的献礼,有多么的威风!”,
牛均田走南闯北,已经去过虾夷地了, 武林城已经来了几趟, 陶珠儿虽然是广府道的南人北上,但武林毕竟是之江道的首府, 一般派到地方上的更士、军士,都是先在首府集合,完成培训后再下到地方上去的,平时没事也经常要到武林府培训上课,因此两人对武林都比较熟悉, 也就不去城内游览,而是直接在三堡码头换了‘公交船’。
那是类似于公共马车一样的小船,一艘能载五六人,十分灵活,在钱塘江有专门的水道,都是些年轻力壮的大小伙子在摇橹,水满顺风时,船行得很快,从三堡到武林港海宁码头,经过好几个站点,从武林到钱塘江出海口,一共有二十三个抗洪堡垒,周围都有人聚居,公交船会在其中几个堡垒码头停靠,此外,萧山、临江码头也都能下客。武林城的百姓要去乘海船也好,出城走亲戚也罢,不像是以前只能雇驼马走陆路,也多了个选择。
船走到这段江面,大河船也多了起来,大多都是装货的,每个码头都能见到有龙门吊,还有专门的货运码头,挑夫力工在龙门吊下方排成长龙,川流不息地挑着担子,把吊台上的货物化整为零,往仓库运送而去,笔直的水泥路又从码头辐射而去,上头走满了大车,隐约能见到车里的各种货物:拿麻袋垒起来的肯定是水泥粉,用木箱装着,隐约可以见到木条的缝隙里泄露出一点发黄棉絮的,那是瓷器、玻璃器,现在很流行用老棉花来给易碎器皿做防震,经过远洋运输之后,到了当地,老棉花再弹一下,直接拿来做棉袄棉褥子也很好卖,只要价格比新棉低个三成,压根就不愁销路。
“这几年棉花开始丰产,劳保手套出来之后,采棉花稍微好些了,没那么辛苦,你也听说了,吕松的棉花种植园进入丰产期,棉花价格一跌,两年内就流行起来了。往年都是发豆芽来做防震,好也好的,就只是单位重量盈利率肯定不如棉花……”
陶珠儿分管海关区,对于货运的门道肯定是最熟悉的,“不过,老棉花却是从北方淘换来的,先用新棉絮去换旧棉花,北方的百姓趋之若鹜,认为自己占了大便宜——的确比他们把旧棉衣死当能换来的要多一些,再从估衣铺、当铺里收一批死当的陈年棉货,里外里一倒手就是一笔赚头,往南方走一个来回,棉花吸水有点发霉发硬了,就拿去铺子里弹一弹,重新装了棉袄、棉被,到广府道去卖给当地的百姓……”
“为什么是广府道呢?”牛均田这就有些不懂了,陶珠儿笑道,“这还不明白么?广府道一年冷的时候,从前是很有限的,富贵人家也罢了,穷人很少会置办厚被子,多是靠稻草御寒,我们客户人家也还罢了,几百年前还是北客,多少知道缝制被褥,有些山里的輋人土番,尚且还有些不知道在木板床上铺稻草做褥子,不管多冷,都是木板上放一张草席,就这么直接睡着哩,冷了就多堆些稻草,就这么苦捱着。”
这样的做法,从前是可以的,因为再冷也冷不到哪儿去,按照如今报纸上的说法,两广这里,以前大概是和如今的南洋一样的渥热之地,居住在此地的普通人家当然不会因为偶然的降温需要全套的床褥,但现在气候转变,天气越来越冷,再加上輋人下山之后,也意识到寒冷是一种可以抵御的东西,每年冬天也不是说大家各自苦熬,冻病了能好则好,好不了就病死算数——
这样,广府道也滋生出一股购买棉服的需求,他们既不会辨认好坏,也没有对质量的挑剔要求,那么自然只求价格便宜即可,这种御寒一般,但价格比新棉便宜一半左右的老棉服,恰好贴合了广府道那些贫苦百姓的消费需求,他们的日子刚刚好过起来,对于冬天,哪里会有要暖和的要求呢?能不冷就足够了,有多的钱,要积攒下来造房子,哪怕多吃一些也是好的,却不比北方的百姓,宁可贴钱也要换新棉服,毕竟他们那里,倘若御寒功夫不过关,是真的会冻死人的!
“还真是,随着大家有了钱,这生意是越做越多了,前些年还有人说呢,造那么多船,有货运么,你瞧吧,船还没造完,多少门新生意这就生发出来了,只怕这河面上的船只再多十倍,也不够生意用的,运力还要一直紧张下去呢!”
非但牛均田觉得自己开了眼界,便连其余同船的乘客,都是听得入神,笑道,“我们虽然日日看着棉花絮从木条箱子里掉出来,却不知道里头还有这么大的生意!如今这天下,处处繁盛,门道太多了,本来还以为,有了报纸之后,只要勤读报,见闻广博,可以做个话本子里的‘百晓生’了,却不知道这天下的变化,诸事的发生,又远比报纸还更快得多了,我们知道的越多,才发觉自己不了解的也就越多。休看也是个走南闯北的贸易商,却不晓得南北贸易还有这样的发财门道!”
又恭维陶珠儿道,“原来这位姑娘是客户人家的大小姐,都说客户出英才,男才女貌,男子能赚钱,女子最贤惠,果然如此,倘若人人都有这样的见识,也就难怪如今各地都有客户的富商了!”
这话倒是不假,要说起来,客户人家下南洋,这也是快十年前的事情了,在当时,对于客户人家这是重大打击,不但家族分散,而且连累了整个族群的名声,大家一提到客户人家,似乎都想到‘反骨、冥顽不灵’等负面的印象。然则,没有什么事情是时间冲不淡的,六七年下来,足够陶珠儿这样当时尚年幼的女童,搬迁到新居处之后,读书启智,考上更士,也足够那些搬迁去异地的客户人家中,涌现出一批新的干才。
这时候,客户的老传统就体现出它的优点了,这些没有什么大本钱的迁徙人家,是怎么做起来的?第一个,他们的家族观念强,即便远隔千里万里,对族亲的去向也都是门儿清,一旦在本地发现商机,就写信给心中认为合适经营的亲戚,要知道很多时候,信息其实就是商机,这样散布在华夏各地,尤其是南洋居多的客户,也就意味着一个又一个的商机源头,这样有才干的客户商人,就很容易在通信中发现自己的才能,找到崛起的机会;
有了商机,还要有本钱,这里就是家族观念强的第二个好处了,这些客户人家做生意的本钱,很多都是问同乡、同族挪借的,由于他们受到打击和防范的关系,各地虽然都有客户的移民,但衙门是不许他们成立同乡促进会的,不像是别地的商人,到买地闯荡,可以向促进会借款,自己有闲钱也可以由促进会担保借给同乡,收取利息,促进会从中分润,起到一个民间中介机构的作用。客户这里借钱,没有丝毫的担保,一句亏了就可以不还,但即便如此,只要是同族同乡开口,很多客户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辛苦存下的积蓄借出。
当然,这些投资必然也有失败的时候,生意做亏了,那本人就去辛苦做工还债,一旦做成了,原本的借款至少都是双倍奉还,如果事先就说好是投资的,这些商人也大多都能谨守信用,按时送上分红。这些曾经触怒买地的极度抱团、护短,在此时则转化为了对同族、同乡这些心里认定的自己人,坚守的诚实信用,这也让各地的商户,对于客户商人扭转了印象,认为他们虽然极度守旧,但也还算是老实,是可以放心合作的交易对象,让他们的商誉一点点的建立起来了。
北面老底子的晋商,受到重大打击之后,现在依托着矿产和边贸,又一次顽强地站了起来,徽商现在专做沿河的奢物买卖,浙商不必说了,几乎垄断了丝织品,近年来崛起的陕商、川商,鞑靼的番商,各家都有各家依托的老底子,真正完全被摧毁的只有广陵的盐商。华夏各处能做的生意几乎都是有人做的,但这不代表客户人家,以及客户人家原住的两广之地,他们的商人没有生意做。
买地开拓南洋,迁徙太多客户人家前往,像陶珠儿这样家里北上到之江道的移民是相对较少的,大多数客户人家都是往南洋方向迁徙,如今也就顺理成章地做起了南洋风物贸易,也因此,客商这几年在买地名声鹊起,他们主做棉花、白糖、南洋米这些大宗商品买卖,在华夏北部,远到虾夷地都有他们的船影,是北——南贸易,而两广商人又分做两帮,一帮做的是南——南生意,从南洋把货物运得更南,往满者伯夷、身毒方向走,还有更大胆的商人,已不再满足于在自家港口和洋番商人做买卖,想用自家的船只,把生意做到大食去;
另一帮则做的是南番生意,深耕南洋,往八百媳妇国的方向开拓,这里是西南蛮族的所在,番族言语,在广府道都能找到通译,毕竟曾是同族,这样,这些生意也就很可做了,这些蛮族虽然不怎么开化,但西南多宝石,只要能把生意做进深山里,还是有赚头的——理所当然这些做南番生意的商人,起码表面上都是知识教的信徒,有些还有苦修士的认可,手里拿着买地大学的进修凭证呢——这东西在知识教,被视为是智者的证明,只要能拿出凭证,在信仰知识教的寨子里,普遍都会被当成上宾对待,人身安全没有丝毫问题!
客户人家虽然做的是南北生意,没有涉足这些领域,但就如同牛均田所说的,南北生意也足够他们赚的了,就陶珠儿刚才说到的棉花买卖,虽然是腾新换旧,看似小事,但再小的生意,人口一多都是大有赚头,这也是典型的南-北海运生意,可想而知这些新发达的客户富商,光是这一门买卖就能赚多少钱了。
如今,‘客户有钱’的新印象,逐渐掩盖过原本的负面传闻,甚至惠及了那些广府道还在排队等待迁徙的客户(是的,七八年了还没迁完,操办此事的吏目都升了几批了),让他们到了当地之后,可以比较轻松地融入。
甚至于,不顾他们的污点,客户的女娘在婚姻市场上还出奇地受到欢迎,毕竟,又能赚钱,在男女之事上的观念又较为传统的娘家,在很多人看来是很有些便宜可以占的。包括一些已经发达起来的客商,他们宁可去娶新迁徙来,一穷二白的客户媳妇,签老式婚书,也不会沾那些新式女吏目的边。不过,时移世易,客户人家的女娘中固然还有一无所知,还受到老观念影响,被家里人摆布着成婚的,但也有很多人像陶珠儿一样,自幼离开了老环境之后,接受到的完全是买式的教育,除了出身之外,不留什么客户的痕迹。
像这样的女娘就是最占便宜的,他们一边享用了因为老传统而赚到的钱,得了好处,另一方面却又不用付出代价,可以完全地按买式的规矩生活。往往是这样的女娘,就不喜欢和客户扯上联系,尤其是不喜欢被夸奖‘贤惠’两个字。不过,陶珠儿颇有涵养城府,微微一笑,也不和那人计较,只是转开话题道,“这些都是小生意,赚个跑腿钱罢了,人工价格一涨,运费一高,就没那么多赚头了!”
“现在船夫的收入,连年上涨,工资一低,船夫宁可赔钱解约,也要换东家,这样沿海跑船商家只能一再提高运费,海商都是叫苦不迭,运费再涨上去半成的话,就只能说是不赔本,如果涨到一成,估计就不会有人做瓷器南北买卖,这捎带手的生意也就做不成啦。”
一说到船夫的人工、运费,这就是个人人都关心的话题,非但其余客人都跟着赞成,都说船夫的收入现在是极高的,船夫便忙着也扭头为自己辩解道,“客官们,说实在的,这船夫可不是什么好行当,连年在水上待着,老年了少有不得风湿的,这又是个力气活,一天上工一天便要出死力,船翻了还要死人的,船破了还要花钱修,这一艘船也不便宜哩!倘若当一日船夫,赚头和去建筑队盖房子相当,那我们为什么不盖房子去?那可是个无本的生意,还不怎么死人!”
“凡是能划船的,也都是心灵手巧的,不然连绳结都不会打,我们也不是自己吹嘘,到了建筑队,想做个大工未必就难了!那大工可不用怎么自己下力那!我们多少同行,都转去盖房子了,这些都是听说了的。按我们来讲,如果不是给衙门办事,除了收入以外,福利还好,又稳稳当当的,否则这船工真是不做也罢!哪有做买卖的赚得盆满钵满,我们行船跑腿的只能混个温饱的道理呢?”
这话倒也不无道理,划船、赶车,这都是技术活,随着商贸繁盛,第一个涨价的就是他们的薪酬,如今一个老道的船工,一日的收入一般都不少于一百文,在码头运货运人的,有时候收入甚至能达到一百五十文,这是绝对的高薪了,他们的生活,和买活军到来之前相比,简直就是天壤之别。
是以,原本车船店脚牙这五大该杀的行当中,车、船、脚,对买活军是绝对的忠心,对于他们的规定,奉若圭臬,同时随着急剧上涨的收入,伴随而来的则是旅途的安全也大大增加了,如今一般旅客都不必担心什么‘到得江心,问你要吃刀板面还是黄鱼面’,人家老实干活,一个月就是两银子,一年下来都够盖小楼的了。
当然,同时伴随着的就是生活成本的上涨,很多商家发现,虽然现在关卡城门税没有了,改为交一次性的保护费了,可路费也随之涨了起来,商品的价格也只能跟着涨,在州县生活,只买南洋米的话,价格一直是稳定的,但只要一脱离基本生活保障区间,想买点别的好货,就很容易发现,随着运费上涨,各项商品普遍涨价,钱还是越来越不经花了!
运费涨价,还有因此带来的买地的‘通货膨胀’,虽然《买活周报》没有提及,但《吏目参考》上却是组织过好几次系统的大讨论,买地民间也颇有耳闻,这件事关系到每个人的民生——吃饭不说,所有人赚到钱都想盖房,建房的成本越来越高,他们怎能甘心呢?
这个话题,比‘敏朝何时投降’、‘定都大典有什么热闹’、‘六姐究竟是哪个仙人’,都更具有讨论度,甚至超过了六姐的仙门争夺,一经提起大家都要各抒己见,陶珠儿轻轻巧巧一句话,立刻就把大家的重心从客户人家上转移开去,同船几人拎着行李,从船上讨论到海宁都没个分晓,大家在海宁河运码头上下了船,走到前方去排队买船票,众人还在争论。牛均田则站着等楚细柳一行人——他们一家人正好一艘船,也坐不下旁人了,在三堡码头就说好的,到海宁这里汇合,由陶珠儿帮他们问一问,若能买到同船的票,那就同路而行。
海宁这个码头,从前就是买活军的私港,虽然武林被正式纳入买地没有几年,但这里早已有了十几年历史,不但买化得厉害,而且非常繁华,买地特色的镶嵌式玻璃顶戏台,就是从海宁这里往外流行开去的,买式的男女澡堂,这里也是武林第一家,很长一段时间里,海宁倒比武林要更时髦得多了,如今武林还在慢慢地迎头赶上呢。楚细柳一家和鲁二都还是第一次到这个码头来,左右张望,目不暇接,鲁二瞧着大碗面的招贴两眼发直,直咽口水,牛均田见了也是哈哈直笑,楚细柳的小弟则是看着草垛子插的糖葫芦流口水,芳姨妈劝他道,“小少爷,罢了,不吃了,别闹肚子,以后不比从前了,出门在外什么都贵,这钱要省着花。”小孩一听这话,哇地一声就哭了出来。
楚细柳一路都魂不守舍,此时方才回过神来,对牛均田勉强一笑,从怀里掏出几张零钞,递给父亲道,“爹,你带着弟弟去买零嘴儿吃,哪里就省了这一口了。”
说着,便要请牛均田去吃饭。但这个情况,牛均田还真不想吃她的请,芳姨妈有句话说得不错,海宁码头的物价至少要比城里贵了三成是有的!
当下便摇手推辞,只说是纪律在身,这个借口倒是看顾了楚细柳的面子,使得她面上多了一丝血色,对牛均田感激地点了点头,三人站在一起,一时相当尴尬:说朋友也不算,楚细柳失魂落魄,鲁二也不是什么善于言辞的机变之辈,牛均田呢,也不好对楚细柳一个大姑娘太热络,没一个人能调和气氛,大家都没话说,便尴尬在了这里。牛均田一时后悔想道,“该让小桃子留下,我去问票的。”
陶珠儿去问票,牛均田看行李,主要是她说自己有个同乡在海宁码头客运更士署做事——这同乡不必说了,也是客户人家中出头的,哪怕是‘一同三千里’,只要认了老乡,按客户人家的习俗也都会互相照顾。果然,过不得多久,陶珠儿便拿了几张票走过来,眼角眉梢都是喜色,对楚细柳笑道,“你也算是有运道,多亏了我们帮你问了问,不然,你等到明年才好有票的。现在往羊城港的船票极为紧张,一直到年底都售罄了,也没有运力额外排班,除非自己包船,否则只好走陆路去,也都未必能进城的,我这同乡这里倒有几张机动票,就是条件艰苦一些,只有丙等舱的大通铺,我先拿过来了,你们看看,要不行,我就退还给他也无妨的。”
船票这么紧张,还真不怕退,不论是几倍高价地卖出,还是拿去做人情,都自有用处。楚细柳眼看前路艰难,反而不再自怨自艾了,立刻连声道谢,指着前方售票窗口的长队笑道,“怎么会退!看这些买不上票的客商,多么垂头丧气,我们能有个立锥之地便极好了!要多谢桃子姐姐照应!”
鲁二一拍脑袋,憨憨地道,“是啊,我看这些买票的客人,有些喜笑颜开地走了的,更多的垂头丧气,估计都是买不到南下的票了!”
“可不就是了,我刚还和更士署的人说呢,不如写个招贴出来。”陶珠儿正说着,就有人拎了一把锤子和钉子,出来钉告示了,上头写着的便是‘羊城港方向船票售罄,预售最早明年三月起’的几行大字。排队的客人看了,都是骂骂咧咧,大家都没想到南下的船票居然如此紧张,提前几个月就都没了,都是摇头感慨,说是不知道定都大典有多热闹了——这么多人肯定都是去参加定都大典的,也不知道到时候,羊城港新城能不能住得下了!
说到底,这也是运力紧张,和刚才大家谈论的话题又合上了,楚细柳这边张罗着要请陶珠儿去澡堂子里洗一洗,这个人情陶珠儿也不敢领受,买地的更士纪律实在严格,而且自己收入也高,他们早习惯了单向帮助百姓,至于回报,写几封感谢信,这比请吃饭、送礼,对他们来说要更实惠些。
不过,这话陶珠儿不便出口,牛均田心想这事儿他稍后和鲁二说就行了,一日一夜坐船没有洗澡,马上又要再上船,他也有心要洗洗,正要张罗着大家把行李寄存了一同过去,忽然听到一声长长的喇叭声,在海面上响起,码头上顿时一阵骚动,那些零散人群,鱼一般骤然群聚到海边方向去,还有好些力工,甚至丢下担子也疯跑过去,大家都惊得目瞪口呆,奇道,“这是出了什么事了!”
凑热闹是人的天性,牛均田和陶珠儿做多了更士,看到这么多人聚在一起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怕出踩踏事故,楚细柳急着要找父亲和弟弟,怕被人潮冲散了,一时间大家也紧张起来,楚细柳跑去叫弟弟,牛均田则拉着一个奔跑的小贩问道,“我是更士,出什么事了,大家这样疯跑!”
“更士?你外地来的吧!”那小贩打量牛均田几眼,面上现出了极为生动的表情,虽然没有说出口,但‘乡下宁’这三个字,似乎在他面上现出了熠熠生辉的纹路来,叫人丝毫都误解不得。
不过,武林人虽然有优越感,但对外地人还是比较热心的,拉着牛均田道,“你听到汽笛声了么?那是机器船返航了!跟我来,我这有个看热闹的好地方,也叫你看看我们武林船厂给定都大典的献礼,有多么的威风!”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