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底的时候,整个燕京大学都弥漫着少有的懒散味道,天气已经很热,除了鸣叫不停的知了,没什么人愿意在这种天气里挥洒能量。

    不少系里的期末考试都结束了,学生们开始陆陆续续准备着暑假回家。

    黄成民跟刘培文说,每年到六月底的时候,学校里的领导就开始经常消失。

    去哪了呢,不好说。

    反正文化人的事儿,总不能说是摸鱼吧。

    刘培文最近悠闲了很多,过去半年他接连写了两部长篇,两个中篇,还有一个短篇,算字数的话,比很多作者很多年攒下来的都多,所以他也心安理得的说服自己休息一段时间。

    当然,更主要的原因,还是晚上实在太闷热了。

    简陋的租房被太阳晒了一天之后,人迈进去如同进了蒸笼,往往刘培文费了半晚上时间才能静下心来,一看时间,又到后半夜了。

    在这样的环境里,别说动笔写字,活着都是折磨。

    刘培文为了保持冷静,每天晚上都要打一大盆凉水泡脚,借用冷水的温度,降低自己的体温,如此往复,才能保持冷静。

    就这样折腾了几回,他发现熬一晚上也看不了几页书,写不了几行字,就干脆摆烂了。

    当然,之所以敢于摆烂,还与他最近的收入有关。

    昨天他去了一趟朝内166号,前楼领完稿费单,又去后楼上领。

    何其志看着他手握两张稿费单的样子,干脆开玩笑说,“我们看似是两个编辑部,其实都是培文的提款机!”

    算了算账,《黎明之前》十万册单行本刊印,印数稿酬2530元,加上人民文学即将刊发的7月号上的《没事儿偷着乐》的1600元,还有自己两千元的存款,刘培文手头瞬间有了六千多元。

    再往后看看,还有三千六百块剧本稿费没拿到手呢!

    难以忍受的条件和拥有改变条件的能力,同时出现在他身上,这要是能忍住不买房,那才有鬼。

    只是当刘培文把想买房的事儿跟同事们说了,大家都表示非常惊讶。

    “买房?你花那冤枉钱干什么?老吴不是许给你俩下半年转正吗,转正了就能等着分房啦!”周庭苦口婆心地劝说道。

    在这个年代,在房子这个事儿上,等、靠、要,是常态,正式工都有机会分房子,无非就是大点小点、早点晚点的事儿。

    所以很多人在心态上对于购置房产并不感兴趣。

    “而且也太贵了!”潘丽丽在一旁帮腔,

    “前年团结湖那里的房子开卖,都说是全燕京第一处商品房,400块钱一平米!就两栋楼,愣是卖了半年!不就是因为贵吗?”

    “四百块钱!”周庭感叹道,“我们一家四口,一年也就能攒下四百块钱,要买个两居室,不得存到2040年?”

    “楼房哪有便宜的?”黄成民观点不同,他还是支持刘培文买房的。“在燕京大学周边买个四合院,不要大了,一进的院子,几千块钱总能买下来吧?”

    刘培文见状,当即让黄成民帮自己在周边找找,黄成民也是一口答应。

    毕竟黄成民是老燕京人,亲戚同学一堆,多问问,总有收获。

    第二天,黄成民带着消息来了,手里还拿着一份地图,地图背后印着燕京新建住宅区位示意图。

    “这图上的房子啊,我打听了,虽说是新建住宅,但基本都是单位房,不外卖。”黄成民解释道。

    “那你给我看啥?”刘培文疑惑道。

    “这你就不懂了吧?”黄成民嘿嘿一笑,“亏你小说里还写拆建房屋呢,他们这建的房子,地从哪来的?”

    “哦?”刘培文瞬间明白了黄成民的意思。

    这不就是后世的拆迁户玩法嘛!

    “你的意思,我现在瞅机会买个四合院,保不齐就给拆了,然后给我换成楼房?”刘培文说道。

    “对喽!”黄成民兴奋极了,这个思路是他自己想出来的,此刻的他浑然不知自己这套路在后世有多么烂大街。

    “你想想,一套四合院,小一点的,咱就说五千块。我听说,换成楼房,怎么也得给个三居室吧?

    “这三居室,差不多得八十平方!一平方四百,就是三万二啊,你赚大了你!”

    赚赚赚,赚个屁!那可是四合院,让你换成筒子楼了!刘培文内心无力吐槽。

    在这个年代,四合院并不是居住的好选项,保温差、厕所在外面,环境也脏,远不如这个时代的楼房先进。

    所以像黄成民这样的想法,才是正常的,因为他们不可能看到后世四合院极低存量下的夸张价格。

    “那你找到合适的四合院了?”刘培文缓了缓情绪,这才问出口。

    “那肯定啊!”黄成民此刻比自己买房还兴奋。

    “我都打听了,就在学校南边不远,蓝靛厂那边的胡同,有两个要卖的,情况各不相同。你要是有空,咱们就去看看。”

    刘培文自然点头同意。

    下了班,俩人蹬着自行车一路往南。

    京西蓝靛厂,原来就是做蓝色染料的地方。在刘培文前世的记忆里,对这里唯一的印象是来自一首小曲儿。

    从小曲儿里的词就能知道,蓝靛厂、火器营,这地方在过去是妥妥的城外。

    事实也确实如此。

    两人赶到蓝靛厂附近,往里走是一条宽阔的土路,扬尘四起,沿着路走了半晌,又钻进一条胡同,来到了第一家。

    第一家说是四合院,其实规制都不太齐全,院子也小,更偏向于乡村民房。

    唯一的好处是四合院里就房主一家子。

    刘培文跟着黄成民在各个屋里站了一站,又看看这泥巴地的院子,恍惚觉得自己又回到老家了。

    问了问价格,房主倒是没多要,开口只是五千块钱。

    “砍砍价,四千五也问题不大。”

    两人看完了出来,黄成民推着车,低声说道。

    “这院子跟我在老家没啥区别,再看看吧。”刘培文直接没看中。

    “那这个你要看不上,下一个估计也悬。”黄成民低声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