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只身回边疆
“爸,我不打算留在上沪了。”
“咣当!”
老董头直愣愣看着自己眼前的儿子,手里才盛的半碗拌汤摔了个稀碎。
他不敢相信,自己的儿子居然从上沪回来了。
也不敢相信,自己的儿子嘴里居然说出来这样的话。
一句“爸,我不打算留在上海了。”就像一柄重锤加上凿子,狠狠地钉在了他早已头发稀疏的脑瓜子上。
父亲脑瓜子嗡嗡作响,瞪着眼看着眼前有些陌生的儿子,狠狠骂了一句:“你个泡子驴日哈滴,你个勺怂,你再给老子说一遍?!”
——
自从新疆开始建设,老董家便响应组织上的号召从甘肃老家搬过来,后辈们也顺理成章的成了土生土长的新疆人。
老董头三十多岁才生养下了这么一个儿子,真是恨不得含在嘴里怕化喽,放在手心怕掉了。好吃好喝供着,儿子福生也是争气,一口气考到了上沪一所高校。如今家里终于出了个大学生,福生被老董头给予了厚望。
老董头如今到了知天命的年纪,就盼着儿子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,自己和孩儿他娘也能享享清福,不用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。
连队里老董头逢人便说自己儿子如何如何,却也引得大家一阵羡慕,原因无他,大学生在2000年依然是个“稀缺货”更别提是上海高校的大学生了。
老董头家里最高位置摆的不是全家福,而是当年儿子福生考上大学,团里领导来慰问时拍的合照。
新疆兵团是个需要发展的地方,农民苦哈哈的不是开荒就是在盐碱地里除碱。老董头和一众职工一样,都是开老式拖拉机开荒的,高低也是个技术工种。
靠着自己一个月三百二十五块五的工资,乱七八糟的扣完也还有三百一十八块二,再加上亲戚朋友东拼西凑,硬是供完了儿子四年大学。
——
说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,简称“新疆兵团”,是单列的省部级特殊区划,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,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,实行特殊管理体制。
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“准军事实体”,设有军事机关和武装机构,沿用兵团、师、团、连等军队建制和司令员、师长、团长、连长等军队职务称谓,涵养着一支以民兵为主的武装力量。兵团也称为“新建集团公司”,是集农业、工业、交通、建筑、商业,承担经济建设任务的国有大型企业。因此兵团上的连队相当于村,团场相当于镇或县,而师部则相当于市,划分沿用了军队建制,闲时劳作屯垦,战时也能就地拿起钢枪守卫边疆。
每年团场都会组织民兵训练,真枪实弹的射击,目的就是为了屯垦戍边,保家卫国,为祖国守好边疆。
因此老董头也算是兵团连队上的职工,算是国企的一员,他深知有个铁饭碗是多么重要。
“我儿子就在上沪上学,上沪你知道吗?”田间地头劳作之余,老董头也不忘了炫耀自己的儿子。
“上沪是知道的,你儿子以后工作呢,回来还是在上沪?”
老董头停下手中的活计:“那还用问?必须是留在上沪啊,知道东方明珠塔吗?我儿子以后就在那地方上班!”
旁边的人也调笑道:“咦,那你老董不也跟着神气着哩,以后可以享福嘞。”
听到别人的夸赞,老董头总是要摸一摸下巴上的胡茬,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。
其实老董头也不知道东方明珠塔具体在哪,但他知道,那地方可厉害着呢,自己儿子这么厉害,也一定会在厉害的地方上班!
他总幻想着儿子进入单位,端起铁饭碗,找个模样俊俏的媳妇,再给他生个大胖孙子的生活。
可实在是想不到,明明有着光明未来的儿子,居然会从上沪大老远跑回来,放弃好工作,回来继续要跟自己苦哈哈的开垦荒漠。
福生的母亲看了看地上的碎碗,又看了看一路风尘仆仆的儿子,拉着福生的手想要让其坐下。
“哎呀,回来了,一路累了吧儿子,儿子就是想家了,不能回来看看嘛,你也是,人家一回来就骂。”母亲絮絮叨叨的说了一堆,想要缓和一下凝固的气氛。
谁料福生就跟个木头桩子似的杵在门口,一动也不动,好像只有父亲答应了回来发展这件事才能坐下似的。
母亲眼见劝不动,又训斥起丈夫来:“你说你也是,跟儿子呕什么气嘛,既然回来了,先让儿子吃饭呀。”
老董头的脾气也是又臭又硬,他不明白,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从大城市回来?明明有更好的去向,有更好的工作安排,为什么非要回来一头扎进这黄土地里?当农民的辛苦,他是吃够了,他不想再让自己的儿子继续吃苦。
对于儿子回来这件事,他仍然不能接受,于是愤然转过身去,不再看门口的儿子。
母亲给儿子盛了一碗饭,又从破旧的柜子里拿出了一罐咸鱼罐头和两个麻花。儿子不在时夫妻二人都吃的比较简单,但福生回来了,母亲就把家里过年舍不得吃的罐头给了儿子。
“快儿子,先吃饭,先吃饭,杵着干嘛。”
福生终于坐下,看着母亲做的饭,不由自主地咽了咽口水,还是家里的饭更香,一路火车、大巴车,路上就只能啃点干馍馍,着实也是饿了。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,光路上都将近花费了十天,火车只能坐到大河沿,剩下的路只能坐大巴摇摇晃晃过来。
老董头则坐在炕头上一言不发,默默的抽着莫合烟,卷烟的纸用的则是福生旧时的考试卷,依稀可见上面通篇的红色对勾和98分。
母亲则默默收拾地上的碎碗,屋里只有老董头吧嗒吧嗒抽烟的声音与烟丝燃烧的声音。
——
福生也望着眼前清汤寡水的拌汤怔怔出神。
回想起上个月,福生毕业了,导师为眼前这个农村来的孩子专门写了一封推荐信。福生的成绩一直很好,更是班上的班长,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,导师也愿意帮助他一把。
“福生啊,这是一封推荐信,我想推荐你去研究所工作,你的家乡条件比较艰苦,按理说班里其他人都是要“三下乡”的,但我想你已经身在基层了,所以就……”
导师没有明说,但也是希望这个孩子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。
年轻的福生却不这么认为,既然组织上规定了要“三下乡”那么他自己就不能搞特殊,况且,家乡新疆正需要技术型人才建设,组织上也号召大家建设新疆,发展新疆。那么自己就更应该回到家乡。
“老师我觉得一身技艺,应有用武之地!这句话是您开学告诉我们的,我既然是农村来的,就更应该回到农村去,我的家乡需要我,我也不应该脱离群众,脱离组织。”福生坚定地说道。
眼见劝不动福生,导师便也没有说什么,只是默默地拍了拍他的肩膀,眼前的这个孩子比他想象的更加坚韧,也更加要强。
而福生自己都不知道,此时的这个决定将会掀起多么巨大的波澜。
班里的人知道了他这个决定后,纷纷有些不解,没想到居然还有人自找苦吃,他们都想办法托关系,不愿去三下乡。班长福生竟然主动选择参加三下乡,甚至有人觉得他是学习学傻了。
而学校也决定了,此行三下乡的目的地就是福生的家乡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四十五团。
“咣当!”
老董头直愣愣看着自己眼前的儿子,手里才盛的半碗拌汤摔了个稀碎。
他不敢相信,自己的儿子居然从上沪回来了。
也不敢相信,自己的儿子嘴里居然说出来这样的话。
一句“爸,我不打算留在上海了。”就像一柄重锤加上凿子,狠狠地钉在了他早已头发稀疏的脑瓜子上。
父亲脑瓜子嗡嗡作响,瞪着眼看着眼前有些陌生的儿子,狠狠骂了一句:“你个泡子驴日哈滴,你个勺怂,你再给老子说一遍?!”
——
自从新疆开始建设,老董家便响应组织上的号召从甘肃老家搬过来,后辈们也顺理成章的成了土生土长的新疆人。
老董头三十多岁才生养下了这么一个儿子,真是恨不得含在嘴里怕化喽,放在手心怕掉了。好吃好喝供着,儿子福生也是争气,一口气考到了上沪一所高校。如今家里终于出了个大学生,福生被老董头给予了厚望。
老董头如今到了知天命的年纪,就盼着儿子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,自己和孩儿他娘也能享享清福,不用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。
连队里老董头逢人便说自己儿子如何如何,却也引得大家一阵羡慕,原因无他,大学生在2000年依然是个“稀缺货”更别提是上海高校的大学生了。
老董头家里最高位置摆的不是全家福,而是当年儿子福生考上大学,团里领导来慰问时拍的合照。
新疆兵团是个需要发展的地方,农民苦哈哈的不是开荒就是在盐碱地里除碱。老董头和一众职工一样,都是开老式拖拉机开荒的,高低也是个技术工种。
靠着自己一个月三百二十五块五的工资,乱七八糟的扣完也还有三百一十八块二,再加上亲戚朋友东拼西凑,硬是供完了儿子四年大学。
——
说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,简称“新疆兵团”,是单列的省部级特殊区划,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,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,实行特殊管理体制。
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“准军事实体”,设有军事机关和武装机构,沿用兵团、师、团、连等军队建制和司令员、师长、团长、连长等军队职务称谓,涵养着一支以民兵为主的武装力量。兵团也称为“新建集团公司”,是集农业、工业、交通、建筑、商业,承担经济建设任务的国有大型企业。因此兵团上的连队相当于村,团场相当于镇或县,而师部则相当于市,划分沿用了军队建制,闲时劳作屯垦,战时也能就地拿起钢枪守卫边疆。
每年团场都会组织民兵训练,真枪实弹的射击,目的就是为了屯垦戍边,保家卫国,为祖国守好边疆。
因此老董头也算是兵团连队上的职工,算是国企的一员,他深知有个铁饭碗是多么重要。
“我儿子就在上沪上学,上沪你知道吗?”田间地头劳作之余,老董头也不忘了炫耀自己的儿子。
“上沪是知道的,你儿子以后工作呢,回来还是在上沪?”
老董头停下手中的活计:“那还用问?必须是留在上沪啊,知道东方明珠塔吗?我儿子以后就在那地方上班!”
旁边的人也调笑道:“咦,那你老董不也跟着神气着哩,以后可以享福嘞。”
听到别人的夸赞,老董头总是要摸一摸下巴上的胡茬,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。
其实老董头也不知道东方明珠塔具体在哪,但他知道,那地方可厉害着呢,自己儿子这么厉害,也一定会在厉害的地方上班!
他总幻想着儿子进入单位,端起铁饭碗,找个模样俊俏的媳妇,再给他生个大胖孙子的生活。
可实在是想不到,明明有着光明未来的儿子,居然会从上沪大老远跑回来,放弃好工作,回来继续要跟自己苦哈哈的开垦荒漠。
福生的母亲看了看地上的碎碗,又看了看一路风尘仆仆的儿子,拉着福生的手想要让其坐下。
“哎呀,回来了,一路累了吧儿子,儿子就是想家了,不能回来看看嘛,你也是,人家一回来就骂。”母亲絮絮叨叨的说了一堆,想要缓和一下凝固的气氛。
谁料福生就跟个木头桩子似的杵在门口,一动也不动,好像只有父亲答应了回来发展这件事才能坐下似的。
母亲眼见劝不动,又训斥起丈夫来:“你说你也是,跟儿子呕什么气嘛,既然回来了,先让儿子吃饭呀。”
老董头的脾气也是又臭又硬,他不明白,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从大城市回来?明明有更好的去向,有更好的工作安排,为什么非要回来一头扎进这黄土地里?当农民的辛苦,他是吃够了,他不想再让自己的儿子继续吃苦。
对于儿子回来这件事,他仍然不能接受,于是愤然转过身去,不再看门口的儿子。
母亲给儿子盛了一碗饭,又从破旧的柜子里拿出了一罐咸鱼罐头和两个麻花。儿子不在时夫妻二人都吃的比较简单,但福生回来了,母亲就把家里过年舍不得吃的罐头给了儿子。
“快儿子,先吃饭,先吃饭,杵着干嘛。”
福生终于坐下,看着母亲做的饭,不由自主地咽了咽口水,还是家里的饭更香,一路火车、大巴车,路上就只能啃点干馍馍,着实也是饿了。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,光路上都将近花费了十天,火车只能坐到大河沿,剩下的路只能坐大巴摇摇晃晃过来。
老董头则坐在炕头上一言不发,默默的抽着莫合烟,卷烟的纸用的则是福生旧时的考试卷,依稀可见上面通篇的红色对勾和98分。
母亲则默默收拾地上的碎碗,屋里只有老董头吧嗒吧嗒抽烟的声音与烟丝燃烧的声音。
——
福生也望着眼前清汤寡水的拌汤怔怔出神。
回想起上个月,福生毕业了,导师为眼前这个农村来的孩子专门写了一封推荐信。福生的成绩一直很好,更是班上的班长,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,导师也愿意帮助他一把。
“福生啊,这是一封推荐信,我想推荐你去研究所工作,你的家乡条件比较艰苦,按理说班里其他人都是要“三下乡”的,但我想你已经身在基层了,所以就……”
导师没有明说,但也是希望这个孩子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。
年轻的福生却不这么认为,既然组织上规定了要“三下乡”那么他自己就不能搞特殊,况且,家乡新疆正需要技术型人才建设,组织上也号召大家建设新疆,发展新疆。那么自己就更应该回到家乡。
“老师我觉得一身技艺,应有用武之地!这句话是您开学告诉我们的,我既然是农村来的,就更应该回到农村去,我的家乡需要我,我也不应该脱离群众,脱离组织。”福生坚定地说道。
眼见劝不动福生,导师便也没有说什么,只是默默地拍了拍他的肩膀,眼前的这个孩子比他想象的更加坚韧,也更加要强。
而福生自己都不知道,此时的这个决定将会掀起多么巨大的波澜。
班里的人知道了他这个决定后,纷纷有些不解,没想到居然还有人自找苦吃,他们都想办法托关系,不愿去三下乡。班长福生竟然主动选择参加三下乡,甚至有人觉得他是学习学傻了。
而学校也决定了,此行三下乡的目的地就是福生的家乡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四十五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