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页。
前面我们讲到本经的经题,那么在本经当中,它把整个生命分成两个根本:一个是生死轮回的根本,就是我们心中的妄想;一个是涅槃功德的根本,就是我们真实的心性。如果我们今天找不到涅槃功德的根本,我们永远不可能成就真实的功德、真实的涅槃。我们顶多就是在人生当中积集善业,如此而已,智者大师说这叫缘修:跟三宝结个缘。虽修善业心不安稳。你永远活在这个阶段,你的生命永远存在不确定。因为我们的心住在外境,外境是变化的,诸行无常;更可怕是诸法无我,它要怎么变你作不了主,这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。我们今天要突破过去的业力,你只有一个方式:
把心带回家没有其他的办法。修不迷、不取、不动。
所以在本经当中的止观,我们有四个重点,诸位要记住,所谓的:内、外、真、妄四个主题。正式到实修的时候有四个主题:
(一)、内外:我们在看人生的时候,本经是把它分成外在的环境跟内心的世界。你要把它分清楚。外在的环境是你不能决定的,外在的环境叫做什么?两个字认命。对啦。不要在外在的环境下太多时间,因为你改变不了。身为一个佛陀,他来到人世间,他的家族被灭亡的时候,佛陀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,根本没有用嘛。因为因果业力不是佛陀创造的,是佛陀发现的。所以我们花太多时间去改变外境,只有浪费时间,因为你去改变一个不可能改变的东西。
人生要经营的是你的内心,人生要注意的是你的未来;所以人是活在未来,不是活在过去。
首先,你现在要把还在外境活动的心,赶快拉回来,先将向外攀缘、住在外境的心,把它拉回到你的内心世界。人世间会有痛苦出现,会有快乐出现,这一部分都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,万般皆是业,半点不由人。一个人不能够学会认命,你就很难安定下来,因为你老是随外境,当你的善业起现行,你就很快乐;逆境现前,你就很痛苦,那你什么时候得到安定呢?
我觉得一个人要改变命运,首先第一件事情认命——过去的业力显现今生的果报叫认命,今生的因缘创造来生,这不能叫认命,叫主动积极。所以佛教徒是有所放下,有所追求。有人说:佛教徒很消极,这句话讲对一半,佛教徒对于今生的果报,非常消极、认命。但是佛教徒对于未来,比谁都主动,我们要设定目标、发愿,然后去实践我们的理想,我们对来生是主动的。
所以我们今天不要把心力放错地方,不要去改变一个你不能改变的东西。如果连佛陀都不能改变,你可以改变吗?所以今生业力成熟所现的果报:你身体健不健康、你今天是贫穷还是富有、你的眷属是不是美满?这一部分完全认命,因为当这个业力在释放的时候,谁都作不了主,万般皆是业,半点不由人。所以你要看透人生,首先,把心从外境活动的心,拉回到你的内心世界,这是第一个,你要处理内外的问题。
(二)、真妄:当你把心拉到内心的时候,你要处理第二个问题:真妄的问题。你不是拉到心就没有事,你的心有妄心、有真心。你怎么能够远离妄想,安住不生不灭的真如?所以整个《楞严经》的修学,有两个主题,第一个内外的问题,第二个真妄的问题。
蕅益大师他在《楞严经》的注解当中,他讲出一个非常有名的譬喻,他说:
凡夫众生是什么相貌呢?
他说:身为一个凡夫,就好像是轮王梦为蚁子。一个转轮圣王,他有七宝千子,多么的富贵自在,但是他睡午觉的时候,在梦里面,他认为自己是一只蚂蚁;这蚂蚁是很卑贱,别人吃剩的东西它去捡,看到人就怕。那么轮王是他的本来面目,但他作梦的时候,他明明感觉他是一只蚂蚁,这两个同时存在。
这意思就是说:当我们安住真如的时候,我们就变成转轮圣王,我们慢慢的往转轮圣王的方向走,我们开显转轮圣王的功德。如果我们还是习惯跟着妄想走,那我们一辈子做蚂蚁,就是这样,谁也救不了你。
佛法的修学,你一定要自觉——
我讲实在话,没有一个人可以改变你,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,那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。佛陀不能改变你,佛陀是出世说法,他创造一个让你改变的因缘,他把道理告诉你,但是还得要你自己吸收以后,你发自你内心的觉悟,你自己告诉你自己——我要改变,这个时候生命才真实的开始改变。所以自觉是很重要,你自己不觉悟,谁拿你都没有办法。佛陀出世对你也没有用,那是一个助缘而已。所以古德说: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。当我们起颠倒的时候,我们感觉到真的有生死轮回,就跟真的一样啊!我前生是一个人、是一个男人,今生变成一个女人,持戒修福,来生就到天上去,天上享完了,来生又变成一只蚂蚁,就是这样子,六道轮回。在颠倒心生,妄想生起的时候,真的有轮回。
但是你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,你观察,达妄本空,妄想只是一个生灭的假相。你开始不随妄转以后,它自然消失掉了,结果是没有轮回。所以从佛的角度来看,没有生死轮回,从众生的角度看有生死轮回。那我问你,到底有没有生死轮回?答案只有一个:你说呢?你要跟着妄想走,你就有;你回光返照,它就没有。这个诸法因缘生的道理就是这样,你随顺染污的因缘,它就出现如梦如幻染污的果报;你随顺清净的因缘,它就出现如梦如幻功德庄严的果报;而这两个果报,都是依止这一念心而生起的,一个是迷,一个是悟,就差在这个地方。
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真实情况:你不觉悟,谁拿你都没有办法。你念佛,佛也救不了你;所以你看念佛法门,它是用心力来带动佛力,你一定要达到临终的正念,你才可以去启动佛陀的力量、对你的加持,你一个人临终起颠倒,谁救得了你?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救不了你。
诸位要知道,我们的心念在法界当中、在我们的生命当中,它永远居于主动的地位。你的心释放出一种正念的因缘、讯息,佛菩萨给你一个加持力;你的心释放的是一个染污的因缘,你跟生死轮回感应道交。我们的心永远是主动,外在的因缘完全是被动。所以我们要知道,我们有可能在未来的生命当中,我们有可能变成转轮圣王,也有可能变成一只蚂蚁。关键就在于你的心——你想跟着妄想走?还是要跟着正念真如走?《楞严经》讲了这么多,就在讲这个观念。当然我们跟妄想非常熟悉,一时半刻要跟它切断关系也不容易,所以我们今天只是总说,我们后面的课会不断的引用佛陀的开示,让我们看清楚:什么是妄想?什么是真心?在后面的经文其实都是在描绘这个讲表。
乙二、经文要义
整部《楞严经》的修学就是破妄显真,那么在整个过程当中,就是修学:不迷、不取、不动。这六个字。不迷:这个是关键,是个理观。智慧观照。这个不迷在蕅益大师的开示注解当中,是开展出空、假、中三观。就是你用空、假、中三观,你就可以把妄想的心转成真如的心,所以这段经文是很重要:
真妄不二
【阿难!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,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;幻妄称相,其性真为妙觉明体。如是乃至五阴、六入,从十二处至十八界,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。殊不能知生灭去来,本如来藏,常住妙明,不动周圆,妙真如性;性真常中,求于去来、迷悟、生死,了无所得!】
这当中有两段,我们看:真妄不二
佛陀招呼了阿难说:汝现在尚且未能真实的明了一切。这个一切指的是我们的五阴身心,就是我们的果报体。那么这个果报体可能是一个男众的果报,也可能是一个女众的果报,但是它具足两个相貌:第一个浮尘,它就好像飘浮在空中的灰尘,它飘来飘去、上上下下,是刹那刹那变化的,你作不了主的。有时候今天健康,明天马上生病,因为它这个空中的灰尘,它没有固定的位置。第二个它是虚妄不实的,它没有真实的体性。而这个变化而不真实的东西,它是怎么一个相貌呢?
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——
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,是把它分成两段来看:
(一)从体性来说叫当处,处指的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。清净本然、周遍法界。但是一念的心性会受到业力的熏习,所谓真如受熏。它就会所谓的因缘具足。它就会出现很多很多的果报。当因缘结束了,这个果报也就消失了。
所谓的循业发现——每一个人循着过去的业力,而发现今生的果报。在一念心性当中而出生,也从一念心性中而消失,这个就是我们生命的假相。你看我们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的、没有生死,但是一念妄动以后开始造业,你看前生可能是一个男人,今生变成一个女人,来生又变成一只蚂蚁,这叫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。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?这一句话在本经的七处破妄,佛陀有详细的说明。
佛陀看人生:他是用回光返照。他经常问阿难尊者说:你从什么地方来?
诸位也可以问:我的身心世界从什么地方来?如果:我从前生而来。这个思想在本经不成立。你怎么从前生而来呢?你今生跟前生完全长得不同啊?色身也不同、想法也不同。你前生是一只蚂蚁的时候,你有蚂蚁的色身、蚂蚁的想法,你今生是一个人,有人的色身、人的想法,完全不同。A创造了B,不可能说A跟B完全不同,这不合逻辑。
所以: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的意思就是说:人生是没头没尾的。没头没尾诸位懂吗?我们从什么地方来?我们从空性而来。没从什么地方,本来就没有,因缘和合突然显现出来,就像那魔术师拿一个手帕,变成一个兔子,然后再把兔子收回来,又变成一只蚂蚁。你说兔子从什么地方来,它又往哪里而去?它从本来无一物而来,又回到本来无一物。
人生是怎么样?只有中间的过程,没有头没有尾——
如果人生是有一个根源,而我有一个从什么地方来。所以生命如果有一个根源,那生命就不能改变。因为它有自性嘛,怎么能够改变呢?生命有一个来的处所,那就糟糕了。你今生是这样,你来生还得这样子,因为它有真实不变的体性,但事实上不是。比方说:我释净界,我从什么地方来?我从本来无一物而来。等到有一天,我过去支持我身心世界的业力,那个能量释放完了,我的色身消失了,我内心的感受、想法也消失了。那我问你,我到哪里去了呢?我到了本来无一物的地方去了,就这样子叫做: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。人生是没头没尾的,只有中间那一段过程,那就叫假名、假相、假用。
没头没尾诸位可以体会得到吗?你要懂得什么叫没头没尾,你才知道什么叫缘起性空。但是没头没尾这个假相,你不能否定哦!你要借假修真!你要假借这样一个没头没尾的假相、这种生灭的假相,去追求一个不生灭的功德。所以佛陀的开示,对人生是不完全肯定,但也不完全否定。
你没有今生,你就没有来生。但是你执着今生,你就毁掉来生。
一个人太重视今生的人,你的来生不可能美好。因为你追求今生的快乐,你肯定牺牲来生的安乐。所以对于今生,你是一个中道的不取不舍。那怎么知道不取不舍呢?就是这一句话: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。人生只是一个中间的过程,所构成的一个假名的幻妄称相,它只是一个名、相、用,暂时的名称,他叫做人,他有人的相状,他有暂时的作用,叫幻妄称相。在整个生灭变化的假相当中,它内在的体性是妙觉之体、是妙明之体、是一个我们真实的安住处。灵灵觉觉的清净本性——妙觉、妙明。
这一段的总说讲出了生命的两个部分。第一个观相元妄,相状是虚妄的;第二个它的心性是真实的。
观相元妄
【如是乃至五阴、六入,从十二处至十八界,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。】
如是乃至,乃至就把它开展出来。整个五阴身心、六入(六入就是六根)、十二处(十二处就是有能、所,能分别的六根跟所分别的六尘,加起来就是十二处。)开展出来就是十八界(六根、六尘、六识)。其实这些都是在讲身心世界,只是开、合的不同。我们今生的身心世界,不管你是一个男人的身心,或者女人的身心,它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虚妄名灭,它是假借因缘而有。假借因缘而有这一句话,本经有很详细的说明:
佛陀讲真实跟虚妄——
意思就是说:我这个人很有善根,我每天拜八十八佛,我也认真的持戒啊,我遇到三宝也知道布施啊;但是从从本经的角度,善根有二种:一种真实的善根,一种虚妄的善根。那你怎么知道你内心当中所栽培的功德、善根,是真实的?还是虚妄的呢?
一、佛陀说:假若你内心当中的功德,是借来的——这就是虚妄。
比方佛陀说:我们现在讲堂有光明哦。为什么有光明?光明跟电灯泡借来的。你不信,把电灯泡关掉,光明就消失了。佛陀又说:你看这个树会动,这动相是怎么来的呢?跟风借来的,风要停止了,树就不能动。所以动相是虚妄的,因为它要假借风的因缘才有。
假设我们今天修行的善根,是跟外境借来的,就像佛陀问阿难尊者说:你怎么出家呢?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,我起欢喜心啊!所以我出家。佛陀说:你的出家的善根,是假借我的相好而来,那我有一天衰老了、丑陋了,你出家的善根也就没有了,因为你的善根是假借外相而有,这个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虚妄名灭。假设我们的善根是要假借外在的因缘而有,这种善根,临命终的时候,对你完全没有帮助,因为它要讨回去。诸位要记得,你借来的东西是要归还的。
二、佛陀说:你的善根是透过佛法道理的思惟,经过闻、思而产生的——这是真实的。
印光大师文钞有一段:有人问大师说:大师啊!你一辈子劝人家念佛往生,你有没有真实看到有人往生啊?印光大师说:就算全世界的人,统统没有往生,我还是照样要往生!你看他那个信愿是真实的,不是借来的。说:因为有人往生,所以我才念佛,那糟糕啦,没有人往生,你就不念佛?所以佛陀说:你的善根是依止事相的因缘而有:生灭心。严格标准来说,以本经从一个不要讲善恶、讲真妄,从本经这个安住真如的角度来说,一个菩萨的发心,你不能够说:我为了要让三宝久住而发心,不可以。那三宝不久住,你就不发心啊?外在的因缘都不能当依靠,当然你说初学者,假借一下可以,但是最后一定要知道:
你为什么发心修学?只有一个理由——为了开显我自性的功德——这就是真实的善根。
诸位,你在修《楞严经》的时候,你要很清楚的看到你内心的世界,你哪些是借来的?哪些是你真实拥有的?哪些东西临命终的时候,它会忠实的陪伴着你;虽然你身体败坏了,你在加护病房插满了管子,它还不会离开你,它会引导着你趋向光明的,这叫真实的善根,它永远不会离开你,外在的因缘怎么变化,它永远都不离开你。有些东西它暂时存在你的心中,临命终的时候,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虚妄名灭。你要很清楚的知道,你的善根哪些是借来的。你真的现在就要知道了,等到临命终你来不及了!所以佛陀说,你要知道什么是主人?什么是客人,暂时挂单的?
这一句话,在后面的经文,我们会一而再,再而三的不断的重复:什么叫因缘和合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虚妄名灭。就是我们跟因缘暂时借一些善根,但是你必须把善根最后向上提升。你必须把善根跟真如把它做一个安住,当你安住在真如的时候,这就是真实的。
观性元真
【殊不能知生灭去来,本如来藏,常住妙明,不动周圆,妙真如性;性真常中,求于去来、迷悟、生死,了无所得!】
在整个生灭、去来的假相当中,不能了知它的本源,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。它是常住的、妙明的、不动的、周圆的一个真实的心性。在一念的真实心性当中,求於生命的去来,求於因地的迷悟、果地的生死,统统了无所得…这一句话太重要了!这个了无所得,当然佛陀在十番显见七处破妄十番显见,开显真性的时候,就在发明这四个字,我们一念心性是本来无一物的。
我们会对很多的人事、对于过去业力的支配…比方说,你现在很喜欢你这个小儿子,对小儿子特别喜欢。那怎么办呢?怎么靠智慧观察?第一件事情:把心带回家!修持《楞严经》的第一件事,先不要管外境怎么样,把心带回家。空观嘛!空假中,第一个是先空观,把空观带到你的心性本体,你告诉你自己,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;本来没有怎么会有呢?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。就是因缘的和合,出现一个暂时的假相。
修学《楞严经》的人生观——
你看任何人、任何事情,你都告诉你自己: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!这个时候,你对那个执取就淡薄了;但是淡薄当中,你不能断灭。空观是破除我们的执取,假观又从空出假,你不要否定你的因缘,找到你的定位。假观又建立一个假相,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嘛!你还得扮演好角色。所以大乘佛法的空观是不坏世间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你不能否定你的责任跟义务。蕅益大师常说:流转三界中,流转者谁?是谁在流转呢?就是——妄想在流转。妄想带我们到天上去,妄想又带我们到人世间;跟善法相应的妄想升到天上去,如果这个妄想是跟恶法相应,就到三恶道去;直到有一天,你的妄想被破坏了,回归到真如的时候,你那个大般涅槃才显现出来。
消灭妄想第一件事情——把心带回家!
你要观想:人世间所有的东西,你本来是没有的,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。即空、即假、即中─本来没有,因缘和合虚妄有生,所以产生假观,那么空、有无碍就是中观。所以《楞严经》的人生观啊!是观察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是站在现前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观察人生,从本来无一物,来建立一切法的假相。
在上海有一位林居士,他是做生意的,他赚了很多钱啊。晚年的时候也学佛,就买一个很大的花园成立一个念佛堂,给大家一起来念佛共修,他自己也念佛,对净土法门的信心、愿力的善根也觉得很强啊。后来他临命终的时候,因为他护持大家念佛,所以很多的佛友就帮他助念,他本身有栽培念佛的善根,又有外在的开示跟引导,很快的,他信愿行的善根就表现出来了,脸色红润,身心安详。突然间,在这助念过程当中,他的小太太,他特别喜欢的小太太,这时候冲进来,又哭又闹说:你走了以后我怎么办啊!林居士一听到他小太太的哭声,就触动他心中的妄想,结果他念佛的善根就被破坏了;他本来红润安详的脸色,就转成黑色的,后来就堕落变成一只小狗。这个故事我们不再详谈…后来,变成一只小狗,托梦给他的家人,就把这只狗找回来,送到寺庙去放生。
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,为什么林居士他平常念佛念得这样好,临命终的时候,这佛号的善根会失掉呢?因为他没有把所有的善根安住在真如,而是安住在妄想。妄想是变化的,随因缘而变化的,谁也不敢保证说,临命终的时候谁不来刺激你,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你所有的善根安住在妄想,你要有心理准备,随时会被讨回去,随时有点风吹草动,你的善根就动摇,因为你安住在妄想。
假设你现在安住在妄想,你会感觉到一时的风平浪静,但是等到你逆境现前的时候,临终障碍现前的时候,你就来不及了。就好像一栋房子,你盖在地震带,你也觉得不错啊,但是等它发生事情的时候,你来不及了,因为你没有找到真实的安定的地基,没有找到真实的因地。
在整个《楞严经》当中:观相元妄,观性元真。我们安住于真如,再来观察这一切的假相,借假修真、历事练心,慢慢的开显真如本性,这个就是本经的整个修学的思想。
这两篇事实上,我们从前一段的别明到这一段的经文,这两段我们要讲。后面的十五堂课都在讲这两个观念。好,我们正式进入经文。
甲二、正文(分五:乙一、缘起篇。乙二、理论篇。乙三、修行篇。乙四、破障篇。乙五、功德篇。)
有了前面的基本概念之后,我们来看整部经文的结构:
佛陀在发明正念真如这个思想,是先有一个缘起篇,然后再讲理论,再讲修行的方法、讲破障的方法,最后才赞叹本经的功德。先看缘起:佛陀的出世,说法都要仗缘而生,佛陀不能够说没有因缘就说法,不可以。好像说一个医生,众生没有病,医生主动拿药给病人吃,不可以。所以佛陀的说法一定要仗缘而生,一定要有人示现。本经的缘起当中有五段:
乙一、缘起篇(分五:丙一、佛僧应供。丙二、淫室误堕。丙三、神咒护摄。丙四、当机悔请。丙五、大众愿闻。)
丙一、佛僧应供
这一段讲到佛陀跟大众师在结夏圆满时,应居士的供养,首先我们看佛僧应供这一段:
国王斋供
【时波斯匿王,为其父王讳日营斋,请佛宫掖,自迎如来,广设珍羞无上妙味,兼复亲延诸大菩萨。】
时是指什么时候呢?就是在农历七月十五那一天,等於是大众师的结夏安居圆满了,大家的戒定慧功德增上,所以居士们就来供养。这当中是谁先来供养呢?是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王,他为他的父亲死亡的纪念日,来承办种种丰盛的饮食,来供养大众师,以这样供养的功德来回向给他的父亲。
那他怎么办呢?请佛宫掖。他把佛陀跟大众师请到他的宫掖。宫掖是说当时的国王有三个殿,正殿跟左右的殿,正殿是他跟大臣讨论事情、处理国家大事的正殿,左右二个殿是迎请贵宾的。这时候他就请佛陀到他的二边的左右两个边殿,叫宫掖。他是怎么做的呢?自迎如来,广设珍羞无上妙味。他亲自为了表达他的恭敬,他亲自来到精舍请佛陀,而且他又广泛的、准备了很多的珍羞,珍羞就是煮熟的美好食物、具足无上妙味的食物。他不但礼请佛陀,也请了很多的大菩萨,在经文当中提到有:文殊师利菩萨,还有很多阿罗汉像舍利弗、目犍连…等大阿罗汉。这个是讲到波斯匿王他去斋僧的情况。
臣民斋供
【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,伫佛来应。佛敕文殊,分领菩萨及阿罗汉,应诸斋主。】
当然除了波斯匿王以外,在整个舍卫国当中,还有很多很多的长者居士,他们对三宝有信心,还是用很多的饮食,来期待佛陀的应供。所以佛陀慈悲,就命令文殊菩萨,分别的派遣很多的菩萨、阿罗汉,就平均的到各斋主家应供。就平均的到各斋主去应供。
这是佛教的一个规矩:就是说,佛在世的时候,因为七月十五那一天的意义特别的殊胜,因为大众师九旬用功,戒定慧的增上,所以居士在七月十五那一天,这天斋僧,功德是加倍的(印度如此,台湾也是如此),也因为这个斋僧因缘,当然就启动了本经说法的因缘:
丙二、淫室的误堕
整个《楞严经》的启动跟这个因缘是有绝对的关系。
【尔时阿难因乞食次,经历淫室,遭大幻术,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,摄入淫席,淫躬抚摩,将毁戒体。】
这段经文等于是,启动了整个《楞严经》的大教。首先我们看,尔时,这个尔时就是说:阿难尊者因为他身为佛陀的侍者,人长得庄严又很慈悲,所以跟居士的因缘非常的好;那么他在七月十四号,就是七月十五的前一天,他就应了居士的别请…个别请阿难尊者去应供;这别请的地点,从经文来看,应该是相当的遥远,离精舍有段距离;古时候也没有坐车,出门都靠走路,所以等到他应供过后,走回到僧团的时候,佛陀、诸大菩萨、诸大阿罗汉,所有结夏僧,全部都去应供,只剩他一个人,他只好一个人拿着钵,以平等心去乞食。
这时候他走着走着…不知不觉的走到淫女的处所,结果遭大幻术─时遭遇到一个势力很强大的、一种外道的咒术诱导。什么叫遭大幻术呢?这以下经文有说明:摩登伽女,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,摄入淫席。摩登伽女她跟阿难尊者,过去生有五百世恩爱夫妻的因缘,所以她看到阿难尊者很欢喜,就跟她母亲说;她母亲说:不可以!阿难尊者已经出家了,你怎么能够跟他结婚呢?摩登伽女说:我不跟他结婚,我生命就不能相续!她的母亲爱女儿就没办法,就用外道大梵天咒─娑毗迦罗大梵天咒,把这个咒语加持在一条毛巾上,然后饮食再用毛巾盖着送给阿难尊者,阿难尊者把毛巾打开的时候,就中了这个咒术,就不知不觉的被摄入到淫室当中,这时摩登伽女以淫欲心抚摸阿难尊者的身体,在这过程当中,阿难尊者是将毁戒体,将毁戒体当然就是还没有毁戒体,但是即将要毁戒体。
将毁戒体这一段蕅益大师提出了三个说明:
第一个、阿难尊者在整个过程当中,他是被动的,不是主动,这是过去业力的牵引,他没有犯罪的动机。第二个、阿难尊者在整个将毁戒体过程当中,他虽然起烦恼,但没有起颠倒。这一点非常重要!他烦恼在活动的时候,他心中的观照智慧没有完全消失掉,所以他的抗拒力,他那种防非止恶观照力还是存在的。在注解上说:阿难尊者这个时候是忆念佛陀。因为他没办法控制自己,他忆念佛陀如来大慈,宁不救护?佛陀的大慈悲,为什么不赶快来救我?表示他的正念没有失掉,所以他感应道交嘛!后来,佛陀命文殊菩萨将咒往护。第三个、阿难尊者从这个将毁戒体来看,他是示现一个凡夫。《楞严经》在《大正藏》有一百多个注解,到底阿难尊者在整个缘起当中,这个阶位是一个凡夫?还是一个初果?学术界争论不休,但是我个人同意蕅益大师的看法:从将毁戒体这四个字来看,阿难尊者示现是一个凡夫。
什么叫将毁戒体?
佛陀如果没有来救他,他是要毁破戒体,将要毁破戒体;初果的圣人,他已经不入色声香味触法,这个咒语拿他一点用都没有用的。初果有道共戒,怎么能够说将毁戒体呢?
从将毁戒体我们得知——
整个缘起的当机众是一个生死凡夫。
这样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啦。因为一部经的缘起,它会看出一个消息,这一部经它所加庇的对象是谁,对不对?你看《华严经》,请问的都是大菩萨,所以我们看《华严经》,只能随喜功德,我们做不到;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,先随喜一下,把这善根种下去。但是本经不同,他是一个生死凡夫,活生生的凡夫,因为一念的妄动而堕落淫室,然后回来以后请佛陀开示,要怎样才能返妄归真。所以它这个完全是加庇一个生死凡夫。从将毁戒体这句话就知道以下的经文,都是针对生死凡夫来宣说,这一段等于是正式的启动整个楞严大教。所以《楞严经》的思想,是从染污的因缘出现了,佛陀才产生一个对治的方法。
好,我们今天啊,第一堂课先讲到这个地方。向下文长,付於来日。
前面我们讲到本经的经题,那么在本经当中,它把整个生命分成两个根本:一个是生死轮回的根本,就是我们心中的妄想;一个是涅槃功德的根本,就是我们真实的心性。如果我们今天找不到涅槃功德的根本,我们永远不可能成就真实的功德、真实的涅槃。我们顶多就是在人生当中积集善业,如此而已,智者大师说这叫缘修:跟三宝结个缘。虽修善业心不安稳。你永远活在这个阶段,你的生命永远存在不确定。因为我们的心住在外境,外境是变化的,诸行无常;更可怕是诸法无我,它要怎么变你作不了主,这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。我们今天要突破过去的业力,你只有一个方式:
把心带回家没有其他的办法。修不迷、不取、不动。
所以在本经当中的止观,我们有四个重点,诸位要记住,所谓的:内、外、真、妄四个主题。正式到实修的时候有四个主题:
(一)、内外:我们在看人生的时候,本经是把它分成外在的环境跟内心的世界。你要把它分清楚。外在的环境是你不能决定的,外在的环境叫做什么?两个字认命。对啦。不要在外在的环境下太多时间,因为你改变不了。身为一个佛陀,他来到人世间,他的家族被灭亡的时候,佛陀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,根本没有用嘛。因为因果业力不是佛陀创造的,是佛陀发现的。所以我们花太多时间去改变外境,只有浪费时间,因为你去改变一个不可能改变的东西。
人生要经营的是你的内心,人生要注意的是你的未来;所以人是活在未来,不是活在过去。
首先,你现在要把还在外境活动的心,赶快拉回来,先将向外攀缘、住在外境的心,把它拉回到你的内心世界。人世间会有痛苦出现,会有快乐出现,这一部分都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,万般皆是业,半点不由人。一个人不能够学会认命,你就很难安定下来,因为你老是随外境,当你的善业起现行,你就很快乐;逆境现前,你就很痛苦,那你什么时候得到安定呢?
我觉得一个人要改变命运,首先第一件事情认命——过去的业力显现今生的果报叫认命,今生的因缘创造来生,这不能叫认命,叫主动积极。所以佛教徒是有所放下,有所追求。有人说:佛教徒很消极,这句话讲对一半,佛教徒对于今生的果报,非常消极、认命。但是佛教徒对于未来,比谁都主动,我们要设定目标、发愿,然后去实践我们的理想,我们对来生是主动的。
所以我们今天不要把心力放错地方,不要去改变一个你不能改变的东西。如果连佛陀都不能改变,你可以改变吗?所以今生业力成熟所现的果报:你身体健不健康、你今天是贫穷还是富有、你的眷属是不是美满?这一部分完全认命,因为当这个业力在释放的时候,谁都作不了主,万般皆是业,半点不由人。所以你要看透人生,首先,把心从外境活动的心,拉回到你的内心世界,这是第一个,你要处理内外的问题。
(二)、真妄:当你把心拉到内心的时候,你要处理第二个问题:真妄的问题。你不是拉到心就没有事,你的心有妄心、有真心。你怎么能够远离妄想,安住不生不灭的真如?所以整个《楞严经》的修学,有两个主题,第一个内外的问题,第二个真妄的问题。
蕅益大师他在《楞严经》的注解当中,他讲出一个非常有名的譬喻,他说:
凡夫众生是什么相貌呢?
他说:身为一个凡夫,就好像是轮王梦为蚁子。一个转轮圣王,他有七宝千子,多么的富贵自在,但是他睡午觉的时候,在梦里面,他认为自己是一只蚂蚁;这蚂蚁是很卑贱,别人吃剩的东西它去捡,看到人就怕。那么轮王是他的本来面目,但他作梦的时候,他明明感觉他是一只蚂蚁,这两个同时存在。
这意思就是说:当我们安住真如的时候,我们就变成转轮圣王,我们慢慢的往转轮圣王的方向走,我们开显转轮圣王的功德。如果我们还是习惯跟着妄想走,那我们一辈子做蚂蚁,就是这样,谁也救不了你。
佛法的修学,你一定要自觉——
我讲实在话,没有一个人可以改变你,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,那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。佛陀不能改变你,佛陀是出世说法,他创造一个让你改变的因缘,他把道理告诉你,但是还得要你自己吸收以后,你发自你内心的觉悟,你自己告诉你自己——我要改变,这个时候生命才真实的开始改变。所以自觉是很重要,你自己不觉悟,谁拿你都没有办法。佛陀出世对你也没有用,那是一个助缘而已。所以古德说: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。当我们起颠倒的时候,我们感觉到真的有生死轮回,就跟真的一样啊!我前生是一个人、是一个男人,今生变成一个女人,持戒修福,来生就到天上去,天上享完了,来生又变成一只蚂蚁,就是这样子,六道轮回。在颠倒心生,妄想生起的时候,真的有轮回。
但是你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,你观察,达妄本空,妄想只是一个生灭的假相。你开始不随妄转以后,它自然消失掉了,结果是没有轮回。所以从佛的角度来看,没有生死轮回,从众生的角度看有生死轮回。那我问你,到底有没有生死轮回?答案只有一个:你说呢?你要跟着妄想走,你就有;你回光返照,它就没有。这个诸法因缘生的道理就是这样,你随顺染污的因缘,它就出现如梦如幻染污的果报;你随顺清净的因缘,它就出现如梦如幻功德庄严的果报;而这两个果报,都是依止这一念心而生起的,一个是迷,一个是悟,就差在这个地方。
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真实情况:你不觉悟,谁拿你都没有办法。你念佛,佛也救不了你;所以你看念佛法门,它是用心力来带动佛力,你一定要达到临终的正念,你才可以去启动佛陀的力量、对你的加持,你一个人临终起颠倒,谁救得了你?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救不了你。
诸位要知道,我们的心念在法界当中、在我们的生命当中,它永远居于主动的地位。你的心释放出一种正念的因缘、讯息,佛菩萨给你一个加持力;你的心释放的是一个染污的因缘,你跟生死轮回感应道交。我们的心永远是主动,外在的因缘完全是被动。所以我们要知道,我们有可能在未来的生命当中,我们有可能变成转轮圣王,也有可能变成一只蚂蚁。关键就在于你的心——你想跟着妄想走?还是要跟着正念真如走?《楞严经》讲了这么多,就在讲这个观念。当然我们跟妄想非常熟悉,一时半刻要跟它切断关系也不容易,所以我们今天只是总说,我们后面的课会不断的引用佛陀的开示,让我们看清楚:什么是妄想?什么是真心?在后面的经文其实都是在描绘这个讲表。
乙二、经文要义
整部《楞严经》的修学就是破妄显真,那么在整个过程当中,就是修学:不迷、不取、不动。这六个字。不迷:这个是关键,是个理观。智慧观照。这个不迷在蕅益大师的开示注解当中,是开展出空、假、中三观。就是你用空、假、中三观,你就可以把妄想的心转成真如的心,所以这段经文是很重要:
真妄不二
【阿难!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,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;幻妄称相,其性真为妙觉明体。如是乃至五阴、六入,从十二处至十八界,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。殊不能知生灭去来,本如来藏,常住妙明,不动周圆,妙真如性;性真常中,求于去来、迷悟、生死,了无所得!】
这当中有两段,我们看:真妄不二
佛陀招呼了阿难说:汝现在尚且未能真实的明了一切。这个一切指的是我们的五阴身心,就是我们的果报体。那么这个果报体可能是一个男众的果报,也可能是一个女众的果报,但是它具足两个相貌:第一个浮尘,它就好像飘浮在空中的灰尘,它飘来飘去、上上下下,是刹那刹那变化的,你作不了主的。有时候今天健康,明天马上生病,因为它这个空中的灰尘,它没有固定的位置。第二个它是虚妄不实的,它没有真实的体性。而这个变化而不真实的东西,它是怎么一个相貌呢?
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——
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,是把它分成两段来看:
(一)从体性来说叫当处,处指的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。清净本然、周遍法界。但是一念的心性会受到业力的熏习,所谓真如受熏。它就会所谓的因缘具足。它就会出现很多很多的果报。当因缘结束了,这个果报也就消失了。
所谓的循业发现——每一个人循着过去的业力,而发现今生的果报。在一念心性当中而出生,也从一念心性中而消失,这个就是我们生命的假相。你看我们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的、没有生死,但是一念妄动以后开始造业,你看前生可能是一个男人,今生变成一个女人,来生又变成一只蚂蚁,这叫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。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?这一句话在本经的七处破妄,佛陀有详细的说明。
佛陀看人生:他是用回光返照。他经常问阿难尊者说:你从什么地方来?
诸位也可以问:我的身心世界从什么地方来?如果:我从前生而来。这个思想在本经不成立。你怎么从前生而来呢?你今生跟前生完全长得不同啊?色身也不同、想法也不同。你前生是一只蚂蚁的时候,你有蚂蚁的色身、蚂蚁的想法,你今生是一个人,有人的色身、人的想法,完全不同。A创造了B,不可能说A跟B完全不同,这不合逻辑。
所以: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的意思就是说:人生是没头没尾的。没头没尾诸位懂吗?我们从什么地方来?我们从空性而来。没从什么地方,本来就没有,因缘和合突然显现出来,就像那魔术师拿一个手帕,变成一个兔子,然后再把兔子收回来,又变成一只蚂蚁。你说兔子从什么地方来,它又往哪里而去?它从本来无一物而来,又回到本来无一物。
人生是怎么样?只有中间的过程,没有头没有尾——
如果人生是有一个根源,而我有一个从什么地方来。所以生命如果有一个根源,那生命就不能改变。因为它有自性嘛,怎么能够改变呢?生命有一个来的处所,那就糟糕了。你今生是这样,你来生还得这样子,因为它有真实不变的体性,但事实上不是。比方说:我释净界,我从什么地方来?我从本来无一物而来。等到有一天,我过去支持我身心世界的业力,那个能量释放完了,我的色身消失了,我内心的感受、想法也消失了。那我问你,我到哪里去了呢?我到了本来无一物的地方去了,就这样子叫做: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。人生是没头没尾的,只有中间那一段过程,那就叫假名、假相、假用。
没头没尾诸位可以体会得到吗?你要懂得什么叫没头没尾,你才知道什么叫缘起性空。但是没头没尾这个假相,你不能否定哦!你要借假修真!你要假借这样一个没头没尾的假相、这种生灭的假相,去追求一个不生灭的功德。所以佛陀的开示,对人生是不完全肯定,但也不完全否定。
你没有今生,你就没有来生。但是你执着今生,你就毁掉来生。
一个人太重视今生的人,你的来生不可能美好。因为你追求今生的快乐,你肯定牺牲来生的安乐。所以对于今生,你是一个中道的不取不舍。那怎么知道不取不舍呢?就是这一句话: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。人生只是一个中间的过程,所构成的一个假名的幻妄称相,它只是一个名、相、用,暂时的名称,他叫做人,他有人的相状,他有暂时的作用,叫幻妄称相。在整个生灭变化的假相当中,它内在的体性是妙觉之体、是妙明之体、是一个我们真实的安住处。灵灵觉觉的清净本性——妙觉、妙明。
这一段的总说讲出了生命的两个部分。第一个观相元妄,相状是虚妄的;第二个它的心性是真实的。
观相元妄
【如是乃至五阴、六入,从十二处至十八界,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。】
如是乃至,乃至就把它开展出来。整个五阴身心、六入(六入就是六根)、十二处(十二处就是有能、所,能分别的六根跟所分别的六尘,加起来就是十二处。)开展出来就是十八界(六根、六尘、六识)。其实这些都是在讲身心世界,只是开、合的不同。我们今生的身心世界,不管你是一个男人的身心,或者女人的身心,它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虚妄名灭,它是假借因缘而有。假借因缘而有这一句话,本经有很详细的说明:
佛陀讲真实跟虚妄——
意思就是说:我这个人很有善根,我每天拜八十八佛,我也认真的持戒啊,我遇到三宝也知道布施啊;但是从从本经的角度,善根有二种:一种真实的善根,一种虚妄的善根。那你怎么知道你内心当中所栽培的功德、善根,是真实的?还是虚妄的呢?
一、佛陀说:假若你内心当中的功德,是借来的——这就是虚妄。
比方佛陀说:我们现在讲堂有光明哦。为什么有光明?光明跟电灯泡借来的。你不信,把电灯泡关掉,光明就消失了。佛陀又说:你看这个树会动,这动相是怎么来的呢?跟风借来的,风要停止了,树就不能动。所以动相是虚妄的,因为它要假借风的因缘才有。
假设我们今天修行的善根,是跟外境借来的,就像佛陀问阿难尊者说:你怎么出家呢?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,我起欢喜心啊!所以我出家。佛陀说:你的出家的善根,是假借我的相好而来,那我有一天衰老了、丑陋了,你出家的善根也就没有了,因为你的善根是假借外相而有,这个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虚妄名灭。假设我们的善根是要假借外在的因缘而有,这种善根,临命终的时候,对你完全没有帮助,因为它要讨回去。诸位要记得,你借来的东西是要归还的。
二、佛陀说:你的善根是透过佛法道理的思惟,经过闻、思而产生的——这是真实的。
印光大师文钞有一段:有人问大师说:大师啊!你一辈子劝人家念佛往生,你有没有真实看到有人往生啊?印光大师说:就算全世界的人,统统没有往生,我还是照样要往生!你看他那个信愿是真实的,不是借来的。说:因为有人往生,所以我才念佛,那糟糕啦,没有人往生,你就不念佛?所以佛陀说:你的善根是依止事相的因缘而有:生灭心。严格标准来说,以本经从一个不要讲善恶、讲真妄,从本经这个安住真如的角度来说,一个菩萨的发心,你不能够说:我为了要让三宝久住而发心,不可以。那三宝不久住,你就不发心啊?外在的因缘都不能当依靠,当然你说初学者,假借一下可以,但是最后一定要知道:
你为什么发心修学?只有一个理由——为了开显我自性的功德——这就是真实的善根。
诸位,你在修《楞严经》的时候,你要很清楚的看到你内心的世界,你哪些是借来的?哪些是你真实拥有的?哪些东西临命终的时候,它会忠实的陪伴着你;虽然你身体败坏了,你在加护病房插满了管子,它还不会离开你,它会引导着你趋向光明的,这叫真实的善根,它永远不会离开你,外在的因缘怎么变化,它永远都不离开你。有些东西它暂时存在你的心中,临命终的时候,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虚妄名灭。你要很清楚的知道,你的善根哪些是借来的。你真的现在就要知道了,等到临命终你来不及了!所以佛陀说,你要知道什么是主人?什么是客人,暂时挂单的?
这一句话,在后面的经文,我们会一而再,再而三的不断的重复:什么叫因缘和合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虚妄名灭。就是我们跟因缘暂时借一些善根,但是你必须把善根最后向上提升。你必须把善根跟真如把它做一个安住,当你安住在真如的时候,这就是真实的。
观性元真
【殊不能知生灭去来,本如来藏,常住妙明,不动周圆,妙真如性;性真常中,求于去来、迷悟、生死,了无所得!】
在整个生灭、去来的假相当中,不能了知它的本源,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。它是常住的、妙明的、不动的、周圆的一个真实的心性。在一念的真实心性当中,求於生命的去来,求於因地的迷悟、果地的生死,统统了无所得…这一句话太重要了!这个了无所得,当然佛陀在十番显见七处破妄十番显见,开显真性的时候,就在发明这四个字,我们一念心性是本来无一物的。
我们会对很多的人事、对于过去业力的支配…比方说,你现在很喜欢你这个小儿子,对小儿子特别喜欢。那怎么办呢?怎么靠智慧观察?第一件事情:把心带回家!修持《楞严经》的第一件事,先不要管外境怎么样,把心带回家。空观嘛!空假中,第一个是先空观,把空观带到你的心性本体,你告诉你自己,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;本来没有怎么会有呢?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。就是因缘的和合,出现一个暂时的假相。
修学《楞严经》的人生观——
你看任何人、任何事情,你都告诉你自己: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!这个时候,你对那个执取就淡薄了;但是淡薄当中,你不能断灭。空观是破除我们的执取,假观又从空出假,你不要否定你的因缘,找到你的定位。假观又建立一个假相,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嘛!你还得扮演好角色。所以大乘佛法的空观是不坏世间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你不能否定你的责任跟义务。蕅益大师常说:流转三界中,流转者谁?是谁在流转呢?就是——妄想在流转。妄想带我们到天上去,妄想又带我们到人世间;跟善法相应的妄想升到天上去,如果这个妄想是跟恶法相应,就到三恶道去;直到有一天,你的妄想被破坏了,回归到真如的时候,你那个大般涅槃才显现出来。
消灭妄想第一件事情——把心带回家!
你要观想:人世间所有的东西,你本来是没有的,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。即空、即假、即中─本来没有,因缘和合虚妄有生,所以产生假观,那么空、有无碍就是中观。所以《楞严经》的人生观啊!是观察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是站在现前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观察人生,从本来无一物,来建立一切法的假相。
在上海有一位林居士,他是做生意的,他赚了很多钱啊。晚年的时候也学佛,就买一个很大的花园成立一个念佛堂,给大家一起来念佛共修,他自己也念佛,对净土法门的信心、愿力的善根也觉得很强啊。后来他临命终的时候,因为他护持大家念佛,所以很多的佛友就帮他助念,他本身有栽培念佛的善根,又有外在的开示跟引导,很快的,他信愿行的善根就表现出来了,脸色红润,身心安详。突然间,在这助念过程当中,他的小太太,他特别喜欢的小太太,这时候冲进来,又哭又闹说:你走了以后我怎么办啊!林居士一听到他小太太的哭声,就触动他心中的妄想,结果他念佛的善根就被破坏了;他本来红润安详的脸色,就转成黑色的,后来就堕落变成一只小狗。这个故事我们不再详谈…后来,变成一只小狗,托梦给他的家人,就把这只狗找回来,送到寺庙去放生。
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,为什么林居士他平常念佛念得这样好,临命终的时候,这佛号的善根会失掉呢?因为他没有把所有的善根安住在真如,而是安住在妄想。妄想是变化的,随因缘而变化的,谁也不敢保证说,临命终的时候谁不来刺激你,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你所有的善根安住在妄想,你要有心理准备,随时会被讨回去,随时有点风吹草动,你的善根就动摇,因为你安住在妄想。
假设你现在安住在妄想,你会感觉到一时的风平浪静,但是等到你逆境现前的时候,临终障碍现前的时候,你就来不及了。就好像一栋房子,你盖在地震带,你也觉得不错啊,但是等它发生事情的时候,你来不及了,因为你没有找到真实的安定的地基,没有找到真实的因地。
在整个《楞严经》当中:观相元妄,观性元真。我们安住于真如,再来观察这一切的假相,借假修真、历事练心,慢慢的开显真如本性,这个就是本经的整个修学的思想。
这两篇事实上,我们从前一段的别明到这一段的经文,这两段我们要讲。后面的十五堂课都在讲这两个观念。好,我们正式进入经文。
甲二、正文(分五:乙一、缘起篇。乙二、理论篇。乙三、修行篇。乙四、破障篇。乙五、功德篇。)
有了前面的基本概念之后,我们来看整部经文的结构:
佛陀在发明正念真如这个思想,是先有一个缘起篇,然后再讲理论,再讲修行的方法、讲破障的方法,最后才赞叹本经的功德。先看缘起:佛陀的出世,说法都要仗缘而生,佛陀不能够说没有因缘就说法,不可以。好像说一个医生,众生没有病,医生主动拿药给病人吃,不可以。所以佛陀的说法一定要仗缘而生,一定要有人示现。本经的缘起当中有五段:
乙一、缘起篇(分五:丙一、佛僧应供。丙二、淫室误堕。丙三、神咒护摄。丙四、当机悔请。丙五、大众愿闻。)
丙一、佛僧应供
这一段讲到佛陀跟大众师在结夏圆满时,应居士的供养,首先我们看佛僧应供这一段:
国王斋供
【时波斯匿王,为其父王讳日营斋,请佛宫掖,自迎如来,广设珍羞无上妙味,兼复亲延诸大菩萨。】
时是指什么时候呢?就是在农历七月十五那一天,等於是大众师的结夏安居圆满了,大家的戒定慧功德增上,所以居士们就来供养。这当中是谁先来供养呢?是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王,他为他的父亲死亡的纪念日,来承办种种丰盛的饮食,来供养大众师,以这样供养的功德来回向给他的父亲。
那他怎么办呢?请佛宫掖。他把佛陀跟大众师请到他的宫掖。宫掖是说当时的国王有三个殿,正殿跟左右的殿,正殿是他跟大臣讨论事情、处理国家大事的正殿,左右二个殿是迎请贵宾的。这时候他就请佛陀到他的二边的左右两个边殿,叫宫掖。他是怎么做的呢?自迎如来,广设珍羞无上妙味。他亲自为了表达他的恭敬,他亲自来到精舍请佛陀,而且他又广泛的、准备了很多的珍羞,珍羞就是煮熟的美好食物、具足无上妙味的食物。他不但礼请佛陀,也请了很多的大菩萨,在经文当中提到有:文殊师利菩萨,还有很多阿罗汉像舍利弗、目犍连…等大阿罗汉。这个是讲到波斯匿王他去斋僧的情况。
臣民斋供
【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,伫佛来应。佛敕文殊,分领菩萨及阿罗汉,应诸斋主。】
当然除了波斯匿王以外,在整个舍卫国当中,还有很多很多的长者居士,他们对三宝有信心,还是用很多的饮食,来期待佛陀的应供。所以佛陀慈悲,就命令文殊菩萨,分别的派遣很多的菩萨、阿罗汉,就平均的到各斋主家应供。就平均的到各斋主去应供。
这是佛教的一个规矩:就是说,佛在世的时候,因为七月十五那一天的意义特别的殊胜,因为大众师九旬用功,戒定慧的增上,所以居士在七月十五那一天,这天斋僧,功德是加倍的(印度如此,台湾也是如此),也因为这个斋僧因缘,当然就启动了本经说法的因缘:
丙二、淫室的误堕
整个《楞严经》的启动跟这个因缘是有绝对的关系。
【尔时阿难因乞食次,经历淫室,遭大幻术,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,摄入淫席,淫躬抚摩,将毁戒体。】
这段经文等于是,启动了整个《楞严经》的大教。首先我们看,尔时,这个尔时就是说:阿难尊者因为他身为佛陀的侍者,人长得庄严又很慈悲,所以跟居士的因缘非常的好;那么他在七月十四号,就是七月十五的前一天,他就应了居士的别请…个别请阿难尊者去应供;这别请的地点,从经文来看,应该是相当的遥远,离精舍有段距离;古时候也没有坐车,出门都靠走路,所以等到他应供过后,走回到僧团的时候,佛陀、诸大菩萨、诸大阿罗汉,所有结夏僧,全部都去应供,只剩他一个人,他只好一个人拿着钵,以平等心去乞食。
这时候他走着走着…不知不觉的走到淫女的处所,结果遭大幻术─时遭遇到一个势力很强大的、一种外道的咒术诱导。什么叫遭大幻术呢?这以下经文有说明:摩登伽女,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,摄入淫席。摩登伽女她跟阿难尊者,过去生有五百世恩爱夫妻的因缘,所以她看到阿难尊者很欢喜,就跟她母亲说;她母亲说:不可以!阿难尊者已经出家了,你怎么能够跟他结婚呢?摩登伽女说:我不跟他结婚,我生命就不能相续!她的母亲爱女儿就没办法,就用外道大梵天咒─娑毗迦罗大梵天咒,把这个咒语加持在一条毛巾上,然后饮食再用毛巾盖着送给阿难尊者,阿难尊者把毛巾打开的时候,就中了这个咒术,就不知不觉的被摄入到淫室当中,这时摩登伽女以淫欲心抚摸阿难尊者的身体,在这过程当中,阿难尊者是将毁戒体,将毁戒体当然就是还没有毁戒体,但是即将要毁戒体。
将毁戒体这一段蕅益大师提出了三个说明:
第一个、阿难尊者在整个过程当中,他是被动的,不是主动,这是过去业力的牵引,他没有犯罪的动机。第二个、阿难尊者在整个将毁戒体过程当中,他虽然起烦恼,但没有起颠倒。这一点非常重要!他烦恼在活动的时候,他心中的观照智慧没有完全消失掉,所以他的抗拒力,他那种防非止恶观照力还是存在的。在注解上说:阿难尊者这个时候是忆念佛陀。因为他没办法控制自己,他忆念佛陀如来大慈,宁不救护?佛陀的大慈悲,为什么不赶快来救我?表示他的正念没有失掉,所以他感应道交嘛!后来,佛陀命文殊菩萨将咒往护。第三个、阿难尊者从这个将毁戒体来看,他是示现一个凡夫。《楞严经》在《大正藏》有一百多个注解,到底阿难尊者在整个缘起当中,这个阶位是一个凡夫?还是一个初果?学术界争论不休,但是我个人同意蕅益大师的看法:从将毁戒体这四个字来看,阿难尊者示现是一个凡夫。
什么叫将毁戒体?
佛陀如果没有来救他,他是要毁破戒体,将要毁破戒体;初果的圣人,他已经不入色声香味触法,这个咒语拿他一点用都没有用的。初果有道共戒,怎么能够说将毁戒体呢?
从将毁戒体我们得知——
整个缘起的当机众是一个生死凡夫。
这样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啦。因为一部经的缘起,它会看出一个消息,这一部经它所加庇的对象是谁,对不对?你看《华严经》,请问的都是大菩萨,所以我们看《华严经》,只能随喜功德,我们做不到;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,先随喜一下,把这善根种下去。但是本经不同,他是一个生死凡夫,活生生的凡夫,因为一念的妄动而堕落淫室,然后回来以后请佛陀开示,要怎样才能返妄归真。所以它这个完全是加庇一个生死凡夫。从将毁戒体这句话就知道以下的经文,都是针对生死凡夫来宣说,这一段等于是正式的启动整个楞严大教。所以《楞严经》的思想,是从染污的因缘出现了,佛陀才产生一个对治的方法。
好,我们今天啊,第一堂课先讲到这个地方。向下文长,付於来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