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军的动作,也同样没有瞒过早就在南岸布置的联军斥候。
正在移营的孙珍和负责戒备的裴豫都收到了消息。
甚至孙珍已经能够看到远方秦淮河上面,在雾气缭绕之中若隐若现的敌军船只。
“传令给前军的张益,命他迅速出兵迎击叛军,不得迟误。速去!”
“诺!”
身边的传令兵迅速翻身上马,前往负责警备任务的军主张益处传达军令。
按照此时的南朝军制,千人为一军,设军主统率。
而军主张益因为悍勇,原本是孙珍的兄弟孙宝的部将,颇有战功,且熟悉军务,孙珍自募兵勤王以来对他多有倚重,这次大军移营,他所部千人和另一个军主郑籁的两军,都归属他节制,作为掩护全军安营布置营垒的警卫部队。
张益接到军令之后其实有些疑惑,因为此刻最好的选择并不是主动迎击叛军,因为他很清楚手下军队的战斗力,比之在淮河一线跟北虏周旋而不落下风的李如愿所部,相差甚远。
此刻最好的选择是退入大营之内,凭借防御工事跟敌人周旋,等候援军的到来。
但又一个问题是,此刻防御工事并没有完全搭设完成,甚至最基本防卫的栅栏都没有完成合拢,但即便如此,有和没有也是天差地别。
更不要说主动迎击了。
但军令如此,张益这边也是明知山有虎,不得不向虎山行。
“传令给郑军主,孙使君有令,迎击叛贼,让他与我两部,成掎角之势,齐头并进。”
“诺。”
军主郑籁的队伍此时也已经完成了列队,在收到军令之后他比张益表现的还要诧异。
“这?北军都快过河了,这时候才想起迎击?斥候都干什么吃的!那么大动静没看到?半渡而击的时机都错过了,还想着主动迎击?”
抱怨归抱怨,军令还是要执行的,因为你不执行军令,不管战胜还是战败都可以杀他头。
毕竟孙珍对手底下军队控制还是有力度的。
并且这仗虽然失去了把北军堵在河里上不得岸的机会,但到底也算是良机,若能趁着对方立足未稳,没有结好军阵,也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,取得一场胜利。
郑籁当即下令让所部千人跟张益所部一起并列,两军齐头并进,朝着北军登陆的靠岸地方推进。
看着这种局势,刘绛其实是有些担忧的,他的出击序列是排在毛襄所部之后,所以并不需要第一个靠岸,但他仍旧有些担心。
因为在他的认知里,部队结阵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,眼下联军都已经涌过来了,留给北军的立足之地恐怕不会很多。
但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,让刘绛明白了差距。
毛襄所部的战船在抵达岸边之前,就已经排列好队形,几乎在同一时间抵达岸边,然后只见士卒们在军令下齐声而动,迅速朝着岸上涌去,几乎是片刻之间,就完成了简单的结阵!
没有结阵的口令!口令是“出击”。
当这个出击的口令下达之后,各船的士卒迅速靠拢,形成了成建制的冲锋!
就像是水流被快速压缩成了高压水枪,整个从上岸到集结冲锋的时间,非常短,给刘绛都看呆了。
他原本以为,自己所部的士卒经过这两个月的训练,跟北军相比差距应该就是在战斗经验上。
集合的时候也就是慢了那么一点...现在看来,差的太多了。
什么特么叫精锐,什么特么叫强军!
毛襄等于是给刘绛上了一课。
而刘绛不清楚的是,整个天下,这个时代能完成这个战术的军队,差不多是只此一家!
而根源在二十年前的寿春之战,李如愿和父亲和伯父就是用的这个战术,也就是在河里面结阵,上岸就开始冲锋接战,完成了对北虏的突击,打赢了寿春之战的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,成功突破淝水防线。
后来李如愿接过父辈的官职,却没有忘了这个战术,二十年人员更迭,但这支部队始终在楚国的北大门同北方胡虏周旋,这个战术从最初的只能渉水过河的时候使用,也变成了这种舟船行进间编队,上岸就开始结队冲锋的更新版本。
张益和郑籁是知道北军战力强悍,因此也是有心理准备的,但对方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列队,并以劣势兵力发起了冲锋,这在他们以往的认知里,是没见过这场景的。
只见最先登岸的两部,毛襄和左孝友两人麾下的五百精锐,身披甲胄手持长矛刀盾,如狼似虎般的冲向了南军阵型。
哪怕最前面的躲避不急被南军的长枪刺中,但后续的士卒仍旧丝毫不停止冲锋之势,扎进了阵型之中展开杀戮。
这些南军多为新兵,也就刚受过一两个月的训练,这期间还大多数时候都在行军,对于战斗意志和战斗力,全都无法跟身经百战的北军精锐相比较。
第一个照面北军还是有些许伤亡的,但很快,北军就强势的杀入对方阵中,开启了是似乎是一边倒的战斗,把南军的整个阵型都压得节节后退。
张益和郑籁两人骑在高头大马上,大声嘶吼来斥责前面的士卒,让他们不得后退。
但北军的攻势似乎是没有任何要衰减的迹象,很快,第二拨北军登岸了,刘绛部和李峻部。
这时候北军已经建立起了优势,而南军方面已经是有些维持不住阵型了。
虽然刘绛的部队没有那么快的集结速度,也没有精锐老兵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丰富的战斗经验,但这时候战场上的南军已经是摇摇欲坠了,这种顺风仗需要的只是一个新的突击方向,就能让对手的军阵陷入溃散。
李曜指挥着各部投入了战斗,从侧翼发起了进攻,刘绛这次没有急着去冲锋在前,也不需要,而是拄着长槊仔细的观察起了战斗。
然后就见到了跟他一批登岸的李峻,骑上一匹高头大马...他连马都用船运过来了?
还不止一匹!
是数十匹马,李峻带了一整队骑兵过河!
李峻仿佛是看到了刘绛的目光,朝他挥拳示意,刘绛也抱拳还礼。
随后在马上接过侍从递过来长枪,一骑当先,带着这队骑兵发起了冲击。
南岸的平地上,就像落了颗惊雷,李峻手持长枪,策马奔驰,身后的数十骑紧随其后,并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如同箭头一般的突击阵型,若在天空俯视,就像是一支箭被抛射出的弧线,掠过了南军的侧翼,直击其后方的中军本阵!
刘绛特意跑到一个地势稍微高一点的地方看到了这道弧线,仿佛是在说:看好了,我就演示这一次,骑兵,是这么用的!
正在移营的孙珍和负责戒备的裴豫都收到了消息。
甚至孙珍已经能够看到远方秦淮河上面,在雾气缭绕之中若隐若现的敌军船只。
“传令给前军的张益,命他迅速出兵迎击叛军,不得迟误。速去!”
“诺!”
身边的传令兵迅速翻身上马,前往负责警备任务的军主张益处传达军令。
按照此时的南朝军制,千人为一军,设军主统率。
而军主张益因为悍勇,原本是孙珍的兄弟孙宝的部将,颇有战功,且熟悉军务,孙珍自募兵勤王以来对他多有倚重,这次大军移营,他所部千人和另一个军主郑籁的两军,都归属他节制,作为掩护全军安营布置营垒的警卫部队。
张益接到军令之后其实有些疑惑,因为此刻最好的选择并不是主动迎击叛军,因为他很清楚手下军队的战斗力,比之在淮河一线跟北虏周旋而不落下风的李如愿所部,相差甚远。
此刻最好的选择是退入大营之内,凭借防御工事跟敌人周旋,等候援军的到来。
但又一个问题是,此刻防御工事并没有完全搭设完成,甚至最基本防卫的栅栏都没有完成合拢,但即便如此,有和没有也是天差地别。
更不要说主动迎击了。
但军令如此,张益这边也是明知山有虎,不得不向虎山行。
“传令给郑军主,孙使君有令,迎击叛贼,让他与我两部,成掎角之势,齐头并进。”
“诺。”
军主郑籁的队伍此时也已经完成了列队,在收到军令之后他比张益表现的还要诧异。
“这?北军都快过河了,这时候才想起迎击?斥候都干什么吃的!那么大动静没看到?半渡而击的时机都错过了,还想着主动迎击?”
抱怨归抱怨,军令还是要执行的,因为你不执行军令,不管战胜还是战败都可以杀他头。
毕竟孙珍对手底下军队控制还是有力度的。
并且这仗虽然失去了把北军堵在河里上不得岸的机会,但到底也算是良机,若能趁着对方立足未稳,没有结好军阵,也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,取得一场胜利。
郑籁当即下令让所部千人跟张益所部一起并列,两军齐头并进,朝着北军登陆的靠岸地方推进。
看着这种局势,刘绛其实是有些担忧的,他的出击序列是排在毛襄所部之后,所以并不需要第一个靠岸,但他仍旧有些担心。
因为在他的认知里,部队结阵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,眼下联军都已经涌过来了,留给北军的立足之地恐怕不会很多。
但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,让刘绛明白了差距。
毛襄所部的战船在抵达岸边之前,就已经排列好队形,几乎在同一时间抵达岸边,然后只见士卒们在军令下齐声而动,迅速朝着岸上涌去,几乎是片刻之间,就完成了简单的结阵!
没有结阵的口令!口令是“出击”。
当这个出击的口令下达之后,各船的士卒迅速靠拢,形成了成建制的冲锋!
就像是水流被快速压缩成了高压水枪,整个从上岸到集结冲锋的时间,非常短,给刘绛都看呆了。
他原本以为,自己所部的士卒经过这两个月的训练,跟北军相比差距应该就是在战斗经验上。
集合的时候也就是慢了那么一点...现在看来,差的太多了。
什么特么叫精锐,什么特么叫强军!
毛襄等于是给刘绛上了一课。
而刘绛不清楚的是,整个天下,这个时代能完成这个战术的军队,差不多是只此一家!
而根源在二十年前的寿春之战,李如愿和父亲和伯父就是用的这个战术,也就是在河里面结阵,上岸就开始冲锋接战,完成了对北虏的突击,打赢了寿春之战的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,成功突破淝水防线。
后来李如愿接过父辈的官职,却没有忘了这个战术,二十年人员更迭,但这支部队始终在楚国的北大门同北方胡虏周旋,这个战术从最初的只能渉水过河的时候使用,也变成了这种舟船行进间编队,上岸就开始结队冲锋的更新版本。
张益和郑籁是知道北军战力强悍,因此也是有心理准备的,但对方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列队,并以劣势兵力发起了冲锋,这在他们以往的认知里,是没见过这场景的。
只见最先登岸的两部,毛襄和左孝友两人麾下的五百精锐,身披甲胄手持长矛刀盾,如狼似虎般的冲向了南军阵型。
哪怕最前面的躲避不急被南军的长枪刺中,但后续的士卒仍旧丝毫不停止冲锋之势,扎进了阵型之中展开杀戮。
这些南军多为新兵,也就刚受过一两个月的训练,这期间还大多数时候都在行军,对于战斗意志和战斗力,全都无法跟身经百战的北军精锐相比较。
第一个照面北军还是有些许伤亡的,但很快,北军就强势的杀入对方阵中,开启了是似乎是一边倒的战斗,把南军的整个阵型都压得节节后退。
张益和郑籁两人骑在高头大马上,大声嘶吼来斥责前面的士卒,让他们不得后退。
但北军的攻势似乎是没有任何要衰减的迹象,很快,第二拨北军登岸了,刘绛部和李峻部。
这时候北军已经建立起了优势,而南军方面已经是有些维持不住阵型了。
虽然刘绛的部队没有那么快的集结速度,也没有精锐老兵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丰富的战斗经验,但这时候战场上的南军已经是摇摇欲坠了,这种顺风仗需要的只是一个新的突击方向,就能让对手的军阵陷入溃散。
李曜指挥着各部投入了战斗,从侧翼发起了进攻,刘绛这次没有急着去冲锋在前,也不需要,而是拄着长槊仔细的观察起了战斗。
然后就见到了跟他一批登岸的李峻,骑上一匹高头大马...他连马都用船运过来了?
还不止一匹!
是数十匹马,李峻带了一整队骑兵过河!
李峻仿佛是看到了刘绛的目光,朝他挥拳示意,刘绛也抱拳还礼。
随后在马上接过侍从递过来长枪,一骑当先,带着这队骑兵发起了冲击。
南岸的平地上,就像落了颗惊雷,李峻手持长枪,策马奔驰,身后的数十骑紧随其后,并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如同箭头一般的突击阵型,若在天空俯视,就像是一支箭被抛射出的弧线,掠过了南军的侧翼,直击其后方的中军本阵!
刘绛特意跑到一个地势稍微高一点的地方看到了这道弧线,仿佛是在说:看好了,我就演示这一次,骑兵,是这么用的!